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例6岁9月龄地中海贫血患儿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10个月,浮肿2个月余、蛋白尿、血尿1个月余”于2020年9月收治于江西省儿童医院,后在医院完善检查提示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肾活检病理提示为II期膜性肾病,诊断为继发性膜性肾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后尿蛋白达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22.
紫癜性肾炎患儿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1(VCAM 1)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HSPN)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 (其中急性期 16例 ,恢复期 10例 )、2 0例健康对照儿童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因子 (sVCAM 1)水平。结果 :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 1均明显升高 ,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 1水平无很大变化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sVCAM 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 ,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2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我国HBV-GN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肾小球肾炎的16.6%~32%[1],特别在儿童中发病率更高.目前治疗HBV-GN的方法仍然是抗病毒药物加上激素类药物,干扰素α是主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其在不同HBV-GN患者中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HBV-GN患儿治疗前肾组织中干扰素α/β(IFN-α/β)受体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发现至今已20多年,是一种对多器官具多效性的多肽细胞因子,通过与受体c-Met的相互作用,参与组织器官重建、修复、预防纤维化过程.近年来动物实验已证实HGF能减少胶原Ⅲ、Ⅵ的产生,在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预防肾脏疾病纤维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俣护作用[1-2].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经肾活检确诊为HBV—GN的74例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水肿、血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乙肝5项、血清清蛋白、血HBVDNA等),并对其肾组织进行光镜(常规染色及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IgG、IgA、IgM、C3e、C4e、HBsAg、HBcAg)。根据血清HBVDNA水平不同将74例HBV—GN患儿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DNA〉1.0&#215;10^8copies/L)58例和低病毒载量组(HBVDNA〈1.0&#215;10^8copies/L)16例,并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52例(70.3%);血尿和蛋白尿13例(17.6%);单纯性蛋白尿6例(8.1%);单纯性血尿3例(4.1%)。病理分型:膜性肾病(MN)56例(75.7%);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2例(16.2%);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5例(6.6%);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PGN)1例。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入院时血清清蛋白[(22.04&#177;7.69)g/L vs(31.95&#177;5.83)g/L],C3[(0.759&#177;0.252)g/L vs (0.986&#177;0.330)g/L]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高病毒载量组病理类型多样,而低病毒载量组相对单一,以MsPGN、MN为主。结论HBV—GN患儿学龄期多见,且男多于女,临床表现以NS为主,病理类型以MN多见,血清HBVDNA水平与HBV—GN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肾病综合征合并乳糜胸腹水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 ,10岁。因水肿、尿少 10余天 ,腿部皮肤红肿 1周 ,胸闷、腹胀 3天入院。查体 :全身轻度凹陷性水肿 ,以双下肢为甚。两肺叩诊呈浊音 ,呼吸音减弱 ,以右侧为甚。腹部膨隆 ,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 2 1.2×10 9/L ,中性 0 .87,淋巴 0 .13 ,尿蛋白( )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5 .2g/ 2 4h ,血浆白蛋白 14.4g/L ,胆固醇12 7mmol/L ,尿素氮、肌酐正常。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腹水。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胸腹腔穿刺液均为乳白色 ,混浊 ,乳糜试验 ( ) ,血及胸腹水培养 (- )。核素淋巴显像 (用放射性示踪剂99mTc …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IgAl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腹型过敏性紫癜(I-1SP)患儿胃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有持续或反复腹痛的腹型HSP患儿胃黏膜组织的病例为腹型HSP组,取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胃炎患儿胃黏膜组织的病例为非HSP胃炎组;取胃肿瘤患儿切除部分胃的远离肿瘤部分、并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病例为正常对照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非生物素二步法检测IgA、IgAl和HGF蛋白在各组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腹型HSP组20例,非HSP胃炎10例,正常对照组4例。①腹型HSP组胃黏膜组织IgA、IgAl蛋白主要表达于胃黏膜上皮的表面黏液细胞内和固有层管状腺间的间质细胞、炎症细胞内;其免疫分数显著高于非HSP胃炎组和正常对照组,IgA蛋白:(0.61±0.02)vs(0.55±0.04)和(0.14±0.03),IgAl蛋白:(0.58±0.05)vs(0.38±0.03)和(0.13±0.05);腹型HSP组IgAl/IgA免疫分数比值(0.94±0.02)亦显著高于非HSP胃炎组(0.69±0.06);②腹型HSP组胃黏膜组织中HGF蛋白主要表达于胃黏膜固有层的管状腺细胞内,其免疫分数显著高于非HSP胃炎组和正常对照组,(0.16±0.03)vs(0.39±0.08)和(0.5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腹型HSP组胃黏膜组织中IgAl与HGF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1)。结论对于无典型皮疹的腹型HSP患儿,IgA!及HGF可能作为病理学指标对HSP诊断及鉴别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8.
陆拯教授认为"胃气亏损,毒邪内伏"是胃癌术后关键病机,指出在该病中的毒邪不仅是单纯的癌毒。治疗上,创立"毒证四层法"指导辨治,并针对其病因病机特点,提出"益胃解毒法"。益胃者,补益脾胃正气;解毒者,化痰瘀以解癌毒,以及温寒毒、清热毒、利湿毒、祛痰毒、化瘀毒等灵活运用,以扶助正气,杜绝新生毒邪,期冀预防癌肿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HSP)组3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 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和Th17细胞数。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HSPN组患儿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IL-17水平增高,Th17细胞功能增强;Th17细胞和IL-17共同参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血浆IL-17水平是HSP活动的指标之一,并且可能成为HSP早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