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0篇
医药卫生   6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用酯酶染色法区别T、D淋巴细胞己在应用。但传统方法较繁琐,染色不大理想。为此,我们对Ranki氏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1.微量手指血肝素毛细管自然沉降法代替静脉采血法。优点是取血量少,增加白细胞密度,便于计数。2.用42℃45分钟孵育替代37℃3小时孵育,可以缩短实验时间。3.用氯仿处理的1%甲基绿染色,使对比清晰,便于细胞分类。4.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冲洗,标本片37℃温箱干燥代替空气自然干燥,此既经济又方便,染色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22.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4.
兔慢性颈脊髓压迫减压术后凋亡基因bcf-2和bax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兔慢性颈脊髓压迫症动物模型脊髓减压术后bcl-2和bax的表达,以期了解脊髓减压术治疗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作用机制。方法:21只患有慢性颈脊髓压迫症的中国大白兔,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为3分,随机分为两组:①减压组15只:退出螺钉进行减压。其中1只兔发生急性脊髓损伤,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降至1分,排除实验。②压迫组6只:不施行减压术。另取6只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健康大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减压后第1,7,15,30,60天,观察减压术后脊髓的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脊髓减压术后凋亡细胞逐渐减少。脊髓减压术后第1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较减压前增多。减压后第7天,bcl-2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ax阳性细胞减少。减压后第15,30天和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均逐渐减少。至减压后第60天,bcl-2和bax阳性细胞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结论:脊髓减压术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5.
肥厚性硬脊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厚性硬脊膜炎罕见,我院近年来收治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病致瘫率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复习国外有关文献,认为对无明显病因而发生脊髓压迫症,X线片上无异常改变者,应注意排除本病。脊髓造影和MRI对本病的诊断颇有帮助。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脊髓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总结76例胸腰段椎体新鲜性爆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对前后路手术在胸腰段重建的稳定性、后突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内固定状态、神经功能恢复、腰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后突畸形基本解除,经前路手术的椎管占位完全解除,2组均无不良并发症.跟踪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2组早期稳定性及内固定物状态均良好.术前合并神经症状者前后路术后均有明显恢复,以前路为显著.结论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经手术治疗效果肯定,采用何种术式应结合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和椎体爆裂的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7.
分析13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确诊的肺曲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正确率为69.2%。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认为本病术前不易确诊,漏、误诊率较高;对诊断明确者应及早手术治疗;病灶局限者若无明显手术禁忌,亦应积极手术;术式以肺叶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8.
枕颈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颈融合术是维持枕颈区域稳定的唯一手术方式.目前文献上已记载了许多用于枕颈融合的技术,传统的融合部位是颈椎固定至枕外隆突上,而新近国外报道颈椎可固定至枕骨髁上[1-2].本文对枕颈融合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开胸术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开胸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经验.方法 加强对开胸术后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密切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对存在深部真菌感染危险性因素的患者,在有可疑的临床表现出现时,及时并密切追踪检查并早期经验性用药.结果 38例开胸患者术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例占68.42%,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占15.79%,光滑假丝酵母菌2例占5.26%.曲霉菌属2例占5.26%.隐球酵母菌属1例占2.63%,酵母菌属1例占2.63%,33例痊愈,5例死亡,死亡率13.16%.结论 加强对开胸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经验性用药是防治深部真菌感染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齿突结核致齿突病理性骨折及塞枢推脱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齿突结核致齿突病理性骨折及寰枢推脱位的诊断、治疗过程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完全清除,塞枢椎复位并一期获得稳定。结论:对于齿突骨质破坏致齿突病理性骨折及寰枢椎位行经口咽入路病灶清除及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暴露直接、损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