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1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学科分类
工业技术 | 1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至今所有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关系其实质都是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前人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的研究结论认为一般都是呈现反比关系,黄河中游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不是这样的关系,这是一个特例。本文通过三个不同层面,即长江干流、黄河干流,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主要支流及任意流域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的分析研究,认为黄河中游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不是反比关系,这不是特例。因为,长江上游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或任意流域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同样不存在一个规律的反比关系。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真正关系不是受控于流域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流域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性质、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多个因素,其中最本质的是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单元的活动性质及控制面积。本研究可以推进河流泥沙学科的发展、开拓环境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有助于流域大型水库的泥沙淤积前景的科学预测;同时对流域尺度转换理论在地学中的正确应用的可能性也是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3.
长江上游输沙量阶段性变化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年输沙量变化特征、降雨条件、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和水库拦沙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研究,揭示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长江上游年输沙量存在1~2个突变点,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现象。其中嘉陵江流域年输沙量在1985年以后和1994年以后显著减少,水库拦沙是主要原因;岷江流域年输沙量在1967年以后和1994年以后显著减少,降雨变化比水库拦沙的贡献大;乌江和整个上游年输沙量在1985年以后和1992年以后显著减少,也主要与水库拦沙有关。20世纪最后十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游侵蚀输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4.
75.
师云林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2,(2)
日本近年来发生过五次较大的地震,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震级7.9级;1933年三鲁库地震,震级8.3级;1944年东南海地震,震级8.2级;1948年福井地震,震级7.3震;1964年新泻地震,震级7.5级。这些地震烈度(日本的烈度)分布都是随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弱。经过多次记录整理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公式: 1=2M-(0.00183R 2logeR)-0.307将新泻的地震参数代入,可做出一个同心圆如图1;但从整个日本国土的地震分布情况如图2,而不完全是一个同心圆,有曲折的 相似文献
76.
师云林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2,(4)
1982年7月中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京召开了大华北地区抗震防灾会议,部分省、市自治区及重点抗震城市建委抗震办公室负责同志,国务院有关部门基建局和抗震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等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大华北地区抗震防灾问题的批示精 相似文献
77.
针对气体窜流问题,设计和开展了水泥浆不同凝固状态的气体窜流实验,观察了气体窜流现象,测量了气体窜流压力,分析了气体窜流形态及窜流路径,研究了气体窜流规律。研究表明,当水泥浆凝固时间较短(120 min和180 min)时,气体窜流压力较小(低于0.05 MPa),气体主要从水泥浆内部缓慢窜出,窜流通道尺寸总体较小但由下而上逐渐变大;当凝固时间增至200 min和220 min后,气体窜流压力增大至0.15 MPa和0.20 MPa,气体主要从内部突然大量猛烈窜出,窜流通道呈“糖葫芦”形和“裂缝”形且尺寸较大;凝固时间增至240 min后,窜流压力进一步增大至0.22 MPa,此时气体不能从水泥浆内部窜流,只能从水泥浆和井壁之间的胶结界面处窜出。建议针对水泥浆的不同凝固状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防窜设计。 相似文献
78.
79.
80.
师云林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1,(4)
根据1981年“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附件三要求,中美“通过建筑、城市规划减轻地震灾害”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抗震办公室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办。中方主席是国家建委抗震办公室副主任叶跃光同志,美方主席是伯克利加尼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