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63篇
  免费   17411篇
  国内免费   11569篇
工业技术   183743篇
  2024年   618篇
  2023年   2345篇
  2022年   5627篇
  2021年   7256篇
  2020年   5345篇
  2019年   3944篇
  2018年   4148篇
  2017年   4610篇
  2016年   4181篇
  2015年   6627篇
  2014年   8568篇
  2013年   10234篇
  2012年   12514篇
  2011年   12883篇
  2010年   12365篇
  2009年   11908篇
  2008年   12426篇
  2007年   12136篇
  2006年   10712篇
  2005年   8853篇
  2004年   6283篇
  2003年   4327篇
  2002年   4208篇
  2001年   3645篇
  2000年   2860篇
  1999年   1438篇
  1998年   701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477篇
  1995年   398篇
  1994年   269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26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25篇
  1951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FLUENT软件的流体体积(VOF)模型研究了不同壁面滑移程度以及不同流道结构参数下4层等厚熔体通过层叠器倍增为8层熔体时,流道中熔体的分层情况变化。结果表明,壁面滑移程度的降低会促使熔体在上下壁面聚集,进而导致上下壁面处熔体层厚增加;汇流段与出口段间圆角半径、汇流段扩压角和平衡段长度这3个结构参数则只会影响熔体在左右壁面的聚集,进而影响各层熔体的尺寸精度,且其中扩压角的影响程度最大,平衡段长度次之,圆角半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2.
采用力学、紫外-可见光分析和热失质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ET改性料的紫外老化性能及老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助剂的加入能显著提升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进而提升其紫外老化寿命,提升的幅度随复合助剂中耐紫外剂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DSC分析表明,随着复合助剂的引入和老化的进行,改性料结晶度增加。文中进一步讨论了PET改性料的紫外老化机理。紫外-可见光分析表明,紫外老化能产生醌类和双醌类物质,进而提升PET改性料的紫外吸收度。  相似文献   
93.
朱悚之 《金属学报》2019,24(6):693-698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急诊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是否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80例)和非凝血病组(20例)。比较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患者收住后第1个24 h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将80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诊疗措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给予人FIB,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及治疗后的临床用血量、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P<0.05),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 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输注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凝血病患者PT>18 s(r=0.623,P=0.024)、APTT>60 s(r=0.722,P=0.018)、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15 s(r=0.719,P=0.033)与ISS评分呈正相关。碱缺失(base deficit,BD)≥6(OR=3.678,95%CI=1.065~9.417)、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OR=5.299,95%CI=1.122~8.711)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OR=0.982,95%CI=0.971~0.996)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人FIB可有效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病死率、缩短ICU时间,创伤性凝血病与创伤严重程度、合并休克、低体温和重型颅脑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讨论了3种制样方法对直流辉光放电质谱法(dc-GDMS)检测氮化硼中的Na、Mg、Al、Si等27种杂质元素的影响。3种制样方法分别如下所示:方法1,直接把氮化硼压在铟薄片上;方法2,把氮化硼压在铟薄片上后,再盖上一层铟罩;方法3,把压碎后的氮化硼放在针状钽勺上。在优化的辉光放电参数下对比了3种不同制样方法对基体信号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方法1中,当氮化硼尺寸约为3mm×3mm,厚度小于1mm时,基体11B的信号可达1.8×107 cps;在方法2中,选择铟孔大小合适的铟罩,基体11B的信号可达1.0×107 cps;方法3获得基体信号强度比方法1、方法2高一个数量级。大部分元素在中分辨率下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而对于在高分辨率下也较难分离的元素,可选择丰度较低的同位素在中分辨率下进行测定,如Ge选择70Ge+,Se选择82Se+,Cd选择111Cd+,Sn选择119Sn+,Ag选择109Ag+,Pt选择194Pt+。氮化硼中的杂质元素含量可通过样品片中待测元素含量减去来自于铟薄片或钽勺中该元素贡献的含量来计算获得。将样品平行测定5次,相对标准偏差均在20%以内。对于Al、Si、Ti等元素的测定,3种制样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方法1、方法2中检测到的In含量较大,使得铟中的Ni、Cu对氮化硼的测定值影响较大;方法3由于钽中Fe、Cu的贡献导致氮化硼中Fe、Cu的检测值较大,但方法3获得的基体信号强度大,可降低部分元素的检出限,如Cr、Mn、Ga、Ge等。综上所述,方法3为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95.
以二茂铁甲醛和对甲苯磺酰基异氰(TOSMIC)为原料,经过Van Leusen反应,一步合成目标化合物5-二茂铁基噁唑,通过~1HNMR、~(13)C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影响收率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物料比n(TOSMIC)∶n(二茂铁甲醛)为1.1∶1、反应溶剂为甲醇、K_2CO_3用量即n(K_2CO_3)∶n(二茂铁甲醛)为2.0∶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8 h的最佳条件下,目标化合物收率达到74.7%。该方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操作简单、收率高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赖俊瑶  陈滢 《化学试剂》2020,42(2):186-192
研究了红糖、葡萄糖、乙酸钠、甲醇、乙醇、乙酸、丙酸、丁酸、正戊酸、混合有机溶剂等10种不同有机物对麝香草酚光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试硝酸盐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中含有红糖或葡萄糖时,均会对麝香草酚法测试硝酸盐氮造成影响,使得测试结果偏大;在无硝酸根离子存在时,红糖和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与硝酸盐氮的测试浓度非线性相关;而乙酸钠、甲醇、乙醇、乙酸、丙酸、丁酸、正戊酸和混合有机溶剂则对麝香草酚法测试硝酸盐氮没有影响。实验发现,红糖和葡萄糖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与麝香草酚发生Molisch反应,形成有色复合物和红棕色不溶性沉淀。实验采用离子色谱法测试硝酸盐氮时,红糖和葡萄糖等糖类有机物对测试结果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7.
基于信息披露的主体框架,分析披露体系中具体的供需信息对于市场成员的引导作用。建立日前市场的双层竞价优化模型,采用强化学习的方法,通过市场中有无关键供求信息披露对于发电商报价预期的影响,推演模拟不同信息披露程度下发电商报价行为,然后从策略演化过程、策略偏离度以及策略收敛速度3个角度进行信息披露程度对市场成员交易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验证市场供需信息的发布程度对于市场成员的引导作用,最后基于推演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我国信息披露的建设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98.
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节能、不改变燃油品质和成本低等特点而备受关注。针对噻吩类难脱除硫化物的深度脱除和转化问题,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多孔吸附材料选择性吸附超深度脱除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作用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分子筛、金属有机骨架、多孔炭材料、复合材料等不同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各种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改性方式和优缺点。本文指出分子筛因优异的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均一的孔道结构、低成本和易于工业化等特点,是目前最具优势的吸附剂材料。未来研究应着重阐明吸附机理、提高合成便捷性、脱硫性能以及再生能力,更全面系统的研究将为开发具有理想选择性和再生能力的高效吸附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 Personality plays a pivotal role at work. Many schola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anguage usage habits in the English...  相似文献   
100.
The high cost of noble metal catalysts has been a great bottleneck for the catalyst industry. Using the noble metal at a single-atom level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 could dramatically decrease the cost. The impacts of single Pt atoms on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g3VO4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reported. In this report, single Pt atoms were anchored on the surface of Ag3VO4 (AVO) as a cocatalyst, and the resultant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has been studied for photocatalytic H2 production from water driven by visible light. The as-prepared AVO particles are hollow nanospheres in the monoclinic phase with a bandgap of 2.20 eV. The light absorption edge of AVO/Pt is slightly red-shifted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ristine AVO, indicating more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of AVO/Pt. The XPS peaks of Ag, V, and Pt exhibit a significant shift after AVO and Pt get into contact, suggesting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Ag and V atoms, and single Pt atoms. After 3-h illumin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amount from AVO/Pt is improved up to 1400 μmol, which is 2.8 times that on the bare AVO. Such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on AVO/Pt is still maintained after five reaction cycles. The bette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VO/P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more efficient visible light utilization and the lower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as demonstrated in the DRS and EIS spectra. The presence of the surface Pt atoms also leads to a higher amount of reactive radicals, which could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surface redox re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