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工业技术   2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关于凝汽器换管改造中选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汽器运行数年后,换热管就开始陆续出现损伤漏泄问题,需要换管处理。针对不同换热管的换热性能和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用不锈钢管替代传统黄铜管以提高换热管使用寿命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72.
本研究通过富勒烯与赖氨酸直接反应,合成了一种富勒烯赖氨酸衍生物(C60-Lys),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13C-NMR等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细胞毒性研究发现C60-Lys对人淋巴母细胞AHH-1的毒性较小,在1200mg/L浓度以下的细胞存活率和未用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400mg/L以上C60-Lys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受照细胞的存活率,并降低辐射诱发的凋亡率,其辐射保护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说明C60-Lys预处理对受4Gyγ射线照射的AHH-1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3.
神光-Ⅲ原型装置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的侧面给出神光-Ⅲ原型装置可靠性各种定量描述,以方便开展原型装置可靠性设计、分析、鉴定、验收与评定工作,从而为神光-Ⅲ工程可靠性的设计、分析与评价提供依据。在阐述原型装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原型装置故障和可靠性的定义,然后讨论了原型装置可靠度、平均寿命、工作寿命、维修度、平均维修时间、最大修复时间、首翻期、可用度等原型装置可靠性指标的概念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74.
275.
以应用高强钢拼焊板的某车型前纵梁为研究对象,分析前纵梁结构特点和冲压工艺性。基于CATIA软件设计了前纵梁全工序成形工艺数模,并利用Autoform软件对前纵梁全工序进行仿真评估,识别了前纵梁成形不充分与整形开裂风险。通过对前纵梁成形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采用“一次拉深+二次拉深”代替“W成形”的工艺优化方案,改善了前纵梁成形性,解决了开裂问题。将优化后的成形工艺方案应用于前纵梁冲模开发和试模验证,获得了成形充分、无开裂缺陷的合格样件,表明采用多道次拉深工艺可以提高前纵梁的冲压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6.
污泥灰分含量高,燃烧过程中易造成锅炉的积灰结渣及颗粒物排放超标,为使污泥更好的燃烧并实现能源化利用,该文开展A、B两种污泥在沉降炉中900~1300℃的燃烧及热解实验,研究污泥粉燃烧的成灰行为、颗粒物生成特性和温度对两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粉燃烧生成灰颗粒和焦颗粒的尺寸向50~200μm内集中程度增大;1100℃以上时生成大量、熔融的焦和灰颗粒。燃烧时,石英、磷铝矿及铝硅酸盐的转化和产物间的反应生成Fe-Al-Si-P-Ca等物质和铝硅酸盐,在较高温度下更易形成熔融颗粒。污泥粉燃烧生成的PM_(10)(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颗粒物)呈三模态分布。温度升高,PM_(10)生成增加,PM1则显著增加。相同温度下,B污泥(简称BSS)的PM1生成量比A污泥(简称ASS)低得多,PM_(10)产量也低,前者主要因为其灰量多、Si O2含量高对碱金属捕集作用强;后者则是其成灰时高温熔聚作用强而破碎弱导致超微米颗粒生成少。因此,污泥在1100℃以上燃烧时,锅炉更易结渣;同时污泥种类影响颗粒物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277.
提出一种应用于T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基于电流模型预测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构建电流离散预测控制模型,通过进一步优化分区,增加小矢量的选择,在减少控制器计算量的同时,兼顾中点电位平衡的控制效果并改善并网电流质量;根据转子角速度的偏差和角速度变化率来自动调整转动惯量和阻尼系数,缩短暂态调节时间,实现对频率和频率波动的有效抑制。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