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在硬质岩层桩(墙)施工时,面对种类繁多的钻孔设备,如何选择合适的机械和确定最佳的成孔方案,以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并如期完工,已成为各项目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广东地区常遇硬质岩类型和工程性质进行阐述,总结了常用成孔设备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对不同成孔(槽)方法的工效进行了分析比较,供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赵斌  高明非  钟晓晖  靳振欢  夏辉 《煤炭学报》2016,41(10):2541-2546
以SZ-200 t/h型振动混流干燥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热风温度、褐煤粒径及给煤量工况条件下进行了神华金峰矿褐煤干燥特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煤样粒径、给煤量、入口风温等因素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干燥温度一定的工况下,褐煤粒径对干燥速率影响高于给煤量的影响,而且粒径越小,褐煤气化的比表面就越大,从而大大加速了干燥过程,粒径是影响换热的主要因素;提高干燥热风温度,减小褐煤粒径及给煤量,褐煤干燥效果越好、品质越高,即去水率越大,发热量越高,同时干燥速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3.
煤体破裂过程辐射温度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VS-2000MKⅡ型红外热像仪对煤体破裂过程的辐射温度场进行了测定,得出了不同类型煤样的红外热像特征,并分析了煤样红外热像特征的影响因素,论证了利用煤体破裂过程中的红外热像特征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干燥器内对流传热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褐煤干燥过程气-固对流传热模型。通过流-固界面传热耦合,利用CFD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对褐煤在不同粒径、风速及温度下的干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对流传热系数。根据模拟结果拟合得到气-固传热关联式,结果表明该关联式与褐煤干燥过程较吻合,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蒸发段倾斜布置倾角是其关键参数。以某电厂49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工艺为研究对象,参考以往对分离式热管特性的研究,综合考虑了倾角对分离式热管换热器蒸发段传热特性、流动特性、磨损和积灰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确定了蒸发段最佳倾角设计范围为7°~15°,研究结果可为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距离管道顶进注浆减阻施工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晖 《建筑施工》2010,32(11):1155-1157
对顶管顶进摩阻力进行研究分析后,针对不同土层地质情况,选择优质钠基膨润土,精心设计润滑泥浆性能指标和注浆孔、管的布设,采用了优化的泥浆配比、搅拌、静置和压注方法,确保了泥浆套的完整、有效,达到了最佳的减阻效果,取得了长距离顶管施工的成功和积累了注浆减阻施工技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临近地铁车站、隧道的深基坑变形控制要求高,设计和施工难度大,本文介绍了邻近广佛地铁某项目超深基坑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设计上采用了地下连续墙和桩间旋喷、接头注浆技术结合止水搅拌桩加固,确保围护结构止水效果,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严格控制基坑变形,施工上采用了旋挖、抓斗、冲击修孔成槽方式减少对地铁的扰动,其成功实施对类似项目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管换热器用于LED冷却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了一种将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散热和热管传热相结合的用于大功率LED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并对设计出的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热管散热器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在输入功率为50W的情况下能控制节点温度在70℃以下,而且热管换热器的散热能力和工作倾角有密切关系,倾角越小,散热能力越好,垂直使用时散热能力最差,最后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光催化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空气品质和生活用水安全等问题倍受关注,二氧化钛作为新型光催化材料,其原有的性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地突破改性。目前在二氧化钛改性方面以金属掺杂、非金属掺杂、共掺杂等技术为主,通过提高二氧化钛比表面积,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促进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达到增强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的目的。本文阐述了近年来二氧化钛的掺杂改性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二氧化钛改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南峰  钟晓晖 《煤炭技术》2012,31(4):241-243
针对河北开滦蔚州矿业公司长焰煤特点,结合振动混流干燥工艺,对长焰煤干燥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其工艺参数,考察煤炭的干燥效果,并对干燥过程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该工艺既降低了单侯矿长焰煤的水分,提高了发热量,又节省了运输成本,实现煤炭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