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2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发育形成了5个大型古裂陷、3个大型古隆起、5个大型古侵蚀面等大型地质单元,这些地质单元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关键成藏要素:(1)大型古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生烃中心展布;(2)大型古裂陷边缘、古隆起高部位、古侵蚀面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展布;(3)大型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和现今构造背景联合控制了多类大中型圈闭的形成;(4)大型地质单元内圈闭继承性演化控制天然气规模聚集。通过大中型气田展布特征与大型成藏地质单元的对比分析,提出单个或多个成藏地质单元与现今构造的叠合关系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三古"叠合区最为有利。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龙门山古裂陷东缘、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边缘带、环川中水下古隆起高部位、川东—蜀南地区茅口组顶界古侵蚀面、川中—川西雷口坡组顶界古侵蚀面等,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勘探主要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2.
利用野外、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在四川盆地广元—巴中地区发现中二叠世的槽谷,为上扬子西北缘受海西期拉张作用形成的拉张槽。拉张槽的地质—地震特征明显,呈北西向展布,宽度为70~120km,面积约为2×104km~2,根据其中线展布将其命名为广元—巴中拉张槽。拉张槽控制着中二叠统的烃源岩展布,拉张槽内为深水欠补偿沉积,充填10~30m的深水陆棚相泥质岩,TOC为2%~9%,为优质烃源岩。该拉张槽还控制着中二叠统茅口组台缘带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展布,拉张槽两侧发育台地边缘滩相沉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表明,台缘带宽度为8~10km,面积达3000km~2,受岩溶等成岩作用改造,可形成规模优质储层。广元—巴中拉张槽的发现改变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形成于长兴期的传统认识,拉张槽内部优质烃源岩与其周缘规模滩相储层构成旁生侧储的源储配置关系,为有利成藏组合,是茅口组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3.
为厘定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露头剖面或钻井剖面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的差异性,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钻井岩心详细观察及室内综合研究,对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研究揭示四川盆地不同区带长兴组生物礁差异性表现为:发育期次不同,包括不发育生物礁到发育4期生物礁;生物礁旋回发育的完整程度不同,包括同一地点不同期次旋回的差异和不同地区同一期次礁旋回的差异;生物礁旋回的岩性、生物组合的不同;生物礁空间展布特征不同,包括多排成带发育、分布模式、单排发育模式和环状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生物礁发育的4个因素,即古地貌决定了礁发育的位置及形态,古环境控制生物礁发育期次及礁体完整性,古水深(海平面变化)控制生物礁物质组合及旋回性,古生物控制生物礁的物质组成及礁体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在岩相古地理、储层成因以及天然气成藏演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新认识,并且在该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等多层系、多领域都取得了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归纳总结该盆地近期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成果表明:①栖霞组沉积受加里东末期古地貌的控制,在川西海盆边缘和川中地区环古隆起周缘发育了规模分布的台缘滩和环带状台内滩,滩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白云岩储层发育,含气性好;②盆地内茅口组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储渗体——一种是叠加白云化作用的受相带控制沿台缘和台内高带发育的滩体,另一种是茅口期末受大规模侵蚀作用在岩溶斜坡带分布的有效岩溶储层;③在成都—简阳地区发现了火山岩气藏,其优质储层为火山岩爆发相,厚度大、物性好、分布面积广,该种新类型气藏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的领域。结论认为,中二叠统多层系、多领域天然气规模勘探潜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05.
位置敏感探测器测量电路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置敏感探测器(PSD)的特点是位置测量分辨力高,测量装置建立简单,测量结果比较直观。对PSD测量电路等效噪声进行测试分析,获得一系列模拟结果,明确了电路噪声是影响位置测量分辨力的重要因素。以一维PSD器件S3932为例,按照建立的模拟模型,得出要获得1μm的位置分辨力,器件的工作光电流应大于7μA,该模拟结果可以作为PSD测量电路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高精密度、高稳定度的应变计测量差动放大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微应变片的高精密度、高线性度、高稳定度及较高增益的测量要求,采用仪用放大器AD625为核心器件,通过将精密匹配的电阻对安装于器件的恒温位置的巧妙设计,尽可能地消除电路中存在的共模电压,由于电路布局使匹配电阻的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也极大地降低了温度漂移的影响,从而获得了一种适用于微应变计测量的高性能差动放大电路,其增益的线性度达到约0.01%的水平,共模抑止比达到129dB。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一种基于LabVIEW逐点分析技术的变频器实时频率跟踪方法。该方法对获得基波分量进行逐点的简单数学计算即可实现频率的实时跟踪,并且通过与LabVIEW已有的两种频率跟踪方法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高模量改性剂能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油蚀抗剥落性,延长其疲劳寿命,且干拌直投的生产工艺简便,逐渐开始应用于沥青路面。系统试验了不同掺量下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与常用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对比,在提高高温稳定性为主兼顾低温性能原则下,确定高模量改性剂合理掺量为0. 5%~0. 6%,典型掺量为0. 6%。  相似文献   
109.
近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风险探井——JT1井在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地区北斜坡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测试获得51.62×104 m3/d 的高产气流,实现了继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之后寒武系又一层系的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为了加深对于该层系的认识,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气藏勘探历程,结合该盆地沧浪铺组的油气地质条件,对其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四川盆地及周缘总体处于浅水陆棚沉积体系,沧浪铺早期德阳—安岳裂陷还未填平,受古地貌和物源控制,裂陷东部以清水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云化颗粒滩相发育;②受滩相叠加溶蚀作用的影响,沧浪铺组一段发育白云岩孔隙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灰质云岩、云质鲕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平均孔隙度为4.1%;③地震刻画川中—川北地区沧浪铺组一段发育多个大型滩体,横向上受滩间致密岩性遮挡、纵向上受沧浪铺组二段泥质岩的封盖,在现今单斜背景下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条件,刻画有利勘探面积逾3 200 km2;④沧浪铺组一段滩相储层直接覆盖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之上,形成下生上储源储组合,蓬莱—射洪—阆中一带靠近德阳—安岳裂陷区寒武系生烃中心,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结论认为,JT1 井沧浪铺组油气勘探首次战略突破,证明了四川盆地寒武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对于推进该盆地奥陶系以及寒武系高台组、洗象池组等新领域、新层系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触摸屏屏幕锁定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用户的误操作,并未考虑到安全性,为此设计了一种以安全性为核心的全新的解锁方式.该解锁方式是基于行为密码的节奏性点触输入手势,节奏识别算法能够智能地识别用户在屏幕上敲击的节奏序列,提取节奏特征,形成解锁密钥.实验结果表明,该解锁方式能够较好地匹配节奏密钥,安全性能也大为提高;并且,节奏识别以个人的乐感体会为基准,注重用户体验,具备快捷性、娱乐性、可靠性等人机交互友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