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数理化   15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邓超生  徐慧  刘小良  伍晓赞 《物理学报》2008,57(4):2415-2420
对长程幂律关联能量序列进行了修正,使其能体现出无序度在一维长程关联无序系统中的影响,并利用重正化群方法,计算了能反映该系统局域化-退局域化转变的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在由于关联指数p的影响而在系统中出现的局域化向退局域化的转变中,无序度起着相反的作用.当关联指数p一定而无序度W增大时,系统中心能区范围内由于长程关联而引起的扩展态逐渐向局域态转变.当无序度W增大到某一临界值Wc时,系统中所有本征态均转变为局 关键词: 长程关联 Lyapunov指数 无序度 局域化-退局域化转变  相似文献   
22.
23.
基于DNA双链取代策略免标记检测铅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基于DNA双链取代策略和SYBR GreenⅠ(SG)作为荧光染料插入剂进行免标记铅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方法。SG作为一种染料分子,与单链DNA作用产生的荧光强度很弱,但可以插入双链DNA,使SG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检测时铅离子适配体首先与其部分互补单链DNA杂交形成稳定的双链DNA结构,当溶液中存在铅离子时,铅离子与其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双链DNA的数量减少,加入SG可实现铅离子的免标记定量检测。此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优点。最低检测浓度为2 nmol/L,检出限(S/N=3)为1.6 nmol/L,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4.
Armchair型石墨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计算方法, 研究了扶手椅(armchair)型单层石墨纳米带(具有锯齿边缘)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及其边缘空位缺陷效应. 研究发现, 完整边缘的扶手椅型石墨纳米带是典型的金属性纳米带, 边缘空位缺陷的存在对扶手椅型纳米带能带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彻底改变其金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25.
一维无序系统本征矢的解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慧 《计算物理》1991,8(3):295-304
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求解五对角厄米特矩阵本征矢的方法,即通过代数运算求出本征矢,而不是用三对角块矩阵来解。该方法对计算一维无序系统的本征矢特别适用。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存储量小,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并可计算上十万个点阵的无序系统本征矢。  相似文献   
26.
徐慧  盛政明  张杰 《物理学报》2007,56(2):968-976
通过数值求解符拉索夫方程和泊松方程,研究了相对论效应和温度效应对等离子体振荡破裂的影响. 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情况下,初始扰动幅度较小时,不会发生等离子体振荡破裂,系统具有时间周期性. 此时电子温度的增加,会使得等离子体振荡最大幅度减小. 考虑相对论效应时,即使初始的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扰动幅度不大,随着时间演化,相对论效应也能导致等离子体振荡破裂,而且初始电子密度扰动越小,产生等离子体振荡破裂所需时间越长. 在初始电子密度扰动较大时,无论考虑和不考虑相对论效应都会出现波破裂,但两者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此外温度效应会降低能发生等离子体波破裂的阈值;等离子体波的相速度越大,能产生的波破裂现象也越明显. 关键词: 等离子体振荡 相对论效应 振荡破裂  相似文献   
27.
徐慧  陈思  幸柏成  单天琪  赵渊 《应用声学》2024,43(1):178-189
为探究临床常用的7 MHz高频聚焦超声在多层生物组织中的声传播以及毫秒级时间内的生物传热规律问题,基于Westervelt方程和Pennes传热方程,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高频聚焦超声辐照多层组织的非线性热黏性声传播及传热模型。首先分析了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之间的差异,然后在非线性模型下探究换能器的参数对声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在7 MHz频率下,当换能器输出声功率超过5 W时,声波传播的非线性效应不可忽视(p <0.05);当声功率从5 W增大到15 W时,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预测的温度偏差从20%增加到34.703%;高频聚焦超声波的非线性行为比低频更加显著,基频能量向高次谐波转移的程度增大,声功率为10 W和15 W时4次谐波与基波之比分别达到7.33%和12.12%;高频换能器参数的改变对组织中声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较大,换能器焦距从12 mm减小到11.2 mm,焦点处最高温度增加了77%。结果表明,7 MHz聚焦超声的非线性声传播需要考虑到4次谐波的影响。该文提出的多层组织非线性仿真模型可为高频聚焦超声换能器参数优化及制定安全、有效的术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8.
欧阳方平  彭盛霖  张华  翁立波  徐慧 《中国物理 B》2011,20(5):58504-058504
A biosensor device,built from graphene nanoribbons(GNRs) with nanopores,was designed and studied by firstprinciples quantum transport simulation.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intrins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 device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cleobases on device properties when they are located in the nanopores of GNRs.It was found that the device’s current changes remarkably with the species of nucleobases,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ir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coupling strengths with GNRs.In addition,our first-principles results clearly reveal that the distinguished ability of a device’s current depend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ore to some extent.These results may present a new way to read off the nucleobases sequence of a single-stranded DNA(ssDNA) molecule by such GNRs-based device with designed nanopores  相似文献   
29.
By us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and 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 technique, we study elast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crossed graphene nanoribb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junctions can be modulated by doped atoms.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NDR) behaviour can be observed in a certain bias region, when crossed graphene nanoribbons are doped with nitrogen atoms at the shoulder, but it cannot be observed for pristine crossed graphene nanoribbons at low biases. A mechanism for the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behaviour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30.
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超  刘烽  徐慧  黄维 《化学进展》2007,19(10):1553-1562
聚芴与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电致发光聚合物,它们具有较高的光致发光效率,并且易于进行结构修饰,因此受到材料化学家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叙述的线索是聚合物结构与其电致发光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化学修饰,可以调节材料的前线分子轨道、热和光谱稳定性,进而开发新的发光材料。文中首先简单介绍了聚芴类发光材料的聚合方法,然后把这些聚合物按结构不同分成两个部分介绍:一部分是主链仅含有共轭芴单元的聚合物,它们的化学修饰依赖于芴9位的活性碳原子;另一部分是通过共聚方法得到的主链含有芴和其它基团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