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政治法律   4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澳大利亚的政府服务绩效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的组织机构和评估的实施过程,总结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的特点,并提出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
信任危机是最深刻的危机,如何提升政府信用水平,重塑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对信用与信任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并对政府信用内涵进行清晰界定之后,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公务员素质、政府能力、制度环境及信用文化对地方政府信用影响的四个假设,进而构建了地方政府信用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在对我国116个县级行政区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首次定量考察了公务员素质、政府能力、制度环境及信用文化四个变量对作为公共主体的地方政府的信用水平的影响强度、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信用的影响最强,影响路径最为复杂。信用文化、政府能力、公务员素质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依次减弱,且公务员素质只能通过政府能力间接影响政府信用。因此,在信用政府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优化地方制度环境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同时也要积极提高政府能力和公务员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43.
在对杭州市15名地方政府干部的非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基础上,设计了一份“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的问卷调查表,对浙江省185名地方政府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有效调查问题的隶属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化管理、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机制、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政务公开和阳光行政等治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六项对策,并对各项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因—治理对策的结构模型,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4.
正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是有效推进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本文从两个维度、八个领域遴选了29项指标,建立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我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测度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度、社会发展度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采用离差分析法和几何平均数法,计算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从测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重点发展民生,藏富于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环境保护;重视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注重宏观整合,促进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45.
本文采用头脑风暴法、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鉴别力分析构建了由36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以该评价体系为工具,测度了我国1986-2011年间经济发展度、社会发展度、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耦合原理建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此为工具测算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发展度都呈现正增长的态势,且经济发展度的增长快于社会发展度的增长;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6.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性,还存在着十分明确的单向因果关系,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是引起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重要原因,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1990年~2008年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28.5%,表明财政农业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加快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不仅要注重财政农业支出总量,更要重视调整和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监管,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