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几个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几个临床病理因素在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评估肿瘤大小、数目、分级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252例患者术后随访11~154个月,平均49.5个月。单个、2个、3个及以上肿瘤的复发率分别为20.9%、22.5%、44.4%,3个及以上肿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肿瘤直径≤1cm、~≤2cm、~<3cm、≥3cm的复发率分别为18.6%、8.3%、15.8%、38.8%,≥3cm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Ⅰ、Ⅱ、Ⅲ级的复发率分别为14.8%、24.0%、35.7%,随着肿瘤级别升高,肿瘤复发率增加(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多灶性、肿瘤大小和分级与其复发率正相关。了解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肿瘤多灶性、大小和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可以预测其预后复发情况,从而有针对地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法及监视随访措施。  相似文献   
32.
背景:目前临床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相对较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同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在肺腺癌移植治疗过程中对免疫的影响也缺乏报道。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方法,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肺腺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Wistar大鼠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进行鉴定。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规处理组和细胞移植组,每组9只,建立肺腺癌模型,常规处理组不给予任何方法治疗,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0.2 mL含有2.5×106 L^(-1)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大鼠治疗后检测其免疫指标。2组大鼠分别于治疗4,10,14 d后麻醉处死(n=3),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肺腺癌免疫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从大鼠外周血新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且体积相对较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培养5 d后细胞生长迅速,圆形细胞开始向两端伸展,并呈现梭形,从而能够形成较小的细胞集落;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先后经历了生长滞缓期、对数增殖期以及生长平台期;(2)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的细胞,干细胞因子受体CD90、CD133及Flk-1均有表达,提示分离培养获得的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培养4,10,14 d后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显示,CD90,CD133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Flk-1呈现上升趋势;(4)在移植治疗后第4,10,14天,细胞移植组免疫指标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显著高于常规处理组(P<0.05),而核因子κB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组(P<0.05);(5)结果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比较简单,并且应用于治疗肺腺癌能够分泌大量营养因子,治疗过程中能够增强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9.4(2~63)岁。术前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逆行插管造影、CTU或磁共振水成像检查临床确诊,均采用腹腔镜巨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5(109~289)min,平均出血量55(30~10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5(5~20)d。术后1例患者出现尿漏,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于7天后尿漏消失。随访6~24个月,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与术前情况对比显示,输尿管梗阻消失,肾积水未见加重或减轻,患者腰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结论:腹腔镜巨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经尿道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顺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对2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行逆行或顺行球囊扩张术,均为单侧狭窄,其中左侧13例,右侧11例;经B超、利尿性肾图、静脉尿路造影(IVU)和(或)CTU、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确诊;经皮肾镜技术(PCNL)术或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术后狭窄13例,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口取石术后狭窄6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后狭窄4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狭窄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行利尿性肾图、IVP及B超检查。结果逆行置管成功23例,行逆行球囊扩张术,并留置双J管;逆行置管失败1例,行经皮肾穿刺顺行球囊扩张术,并留置双J管。24例球囊扩张术的手术时间30~80 min,平均45 min,术后住院时间2~4 d,平均3 d。术后3个月拔除双J管,24例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逆行或顺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35.
1 心电图资料 患者男,71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半年,停止排尿8小时急诊入院治疗。查体:神清,表情痛苦,血压180/90mmHg(24/12kPa),呼吸24次/min,心率36次/min,心律不齐,有早搏。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未及,下腹部膀胱区充盈,触痛明显。肛诊:前列腺肥大Ⅱ度,触  相似文献   
36.
例1男,47岁,胸部钝痛4年,于2011年6月11日来我院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64层螺旋CTA显示左前降支近段钙化斑块伴少量软斑块,局部管腔狭窄约30%~40%.同时显示主动脉瓣与室间隔肌部之间的室间隔膜部向右心室膨出,形成一大小约13 mm×11 mm瘤体,以薄壁与右心室血液分隔,未见左向右分流及附壁血栓(图1,2).MSCT拟诊Ⅰ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aneurysm of the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um,AMS).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室间隔膜部向右膨出,范围约13 mm×10 mm,壁薄,二尖瓣、三尖瓣功能良好,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可见室间隔膜部膨出处有涡流.该患者既往体健,从未发现心脏杂音和异常心电图.曾于2006年7月在我院进行过冠状动脉CTA检查,经对比两次图像AMS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7.
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肾结石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处理肾结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采用PCN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资料。男86例,女32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单纯肾盂结石11例,单纯肾盏结石16例,肾盂和肾盏多发结石35例,肾铸形或鹿角形结石54例。双侧肾结石2例。结石大小2.0 cm×1.0 cm~4.5 cm×4.0 cm,平均2.5 cm×1.5 cm。结果112例患者一期取石,6例二期取石。单通道取石114例,双通道取石4例。1次取石60例,2次取石42例,3次取石16例。结石清除率81.4%(96/118),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平均住院15 d。术中均未输血。1例术后4 d并发出血,出血量约500 ml,经输血、抗炎等保守治疗治愈,其余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MPCNL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尤其对肾结石再次手术治疗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38.
齐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2,9(3):238-238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64岁.因高血压、冠心病而间断使用辅酶A、ATP肌肉注射,以往使用国产者从无过敏反应.此次于2002年1月27日始用日本进口的ATP肌肉注射每日1支,1月30日10时注完拔针后即觉全身不适,头面部发热感,视物模糊,舌肿大且活动不灵活,咽喉部阻塞感,口周及上肢麻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腺瘤继发纤维囊性骨炎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甲状旁腺腺瘤继发纤维囊性骨炎的影像表现和临床、实验室资料。结果纤维囊性骨炎病灶多发,可遍及全身各部位骨骼,病灶多对称性分布;病灶骨缘光整,骨质菲薄而不透壁,其内为软组织结构,密度/信号较为均匀。结论甲状旁腺腺瘤继发纤维囊性骨炎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原发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术前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并联合多排螺旋CT(MDCT)扫描诊断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2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患者术前的肿瘤VEGF-C的蛋白水平的表达,并MDCT平扫及三期强化动态扫描、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且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两者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VEGF-C与螺旋CT两者评估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87.0%,67.9%,74.8%与47.8%,80.2%,68.5%; VEGF-C联合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4.0%,准确性为86.6%.结论 VEGF-C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淋巴道浸润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C表达能够预示盆腔淋巴结是否转移.术前VEGF-C表达可有效地判断膀胱癌淋巴结转移,联合MDCT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