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病例介绍患者男,59岁,因"左下肢肿胀30 h"于2012年5月23日入院。既往有"直肠癌"病史半年。2012年4月16日在北京301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给予乐沙定及5-FU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左下肢胀痛,以左小腿为著,局部皮温高,活动后肿痛加重,休息后略有减轻,即收住院。入院查体:T 37.2℃,BP 120/89 mmHg,心肺无异常,腹软,左腹部可见结肠造瘘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按患肢肌力高低分为两组,肌力较低组(0~Ⅱ级)23例,肌力较高组(Ⅲ~Ⅳ级)11例.所有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持续泵人尿激酶10~14天,同时行抗凝治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颅脑CT.结果 溶栓疗效显著者30例,其中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显效率88.2%,总有效率为100%,肌力较高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所有病例均无肺动脉栓塞症及严重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复发,均为肌力较低患者.结论 对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安全,效果良好.患肢肌力较低者易复发,需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3.
1998年6月以来,我们使用山东淄博松龄制药厂生产的低分子肝素口含制剂(抗栓灵含片)治疗高脂、高粘血症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高脂、高粘血症6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49例,女1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61±5)岁。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55.3±6)岁。本组合并冠心病者38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17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者6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4例)。高脂血症的标准 胆固醇用改良李普曼法,>200mg%为异常。甘油三酯用…  相似文献   
14.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7-4597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30d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lt;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lt;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血栓前状态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10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的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nB含量及PAI-1活性和血粘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随着血压水平升高,PTS标志物水平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燕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血栓形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pretbrombotic state,PTS),并探讨PTS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发色底物法、凝固法等检测手段,检测了1 0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血栓素B2(TXB2)含量、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含量和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级高血压组及3级高血压组患者血浆TXB2、Fib水平、PAI-1含量及活性、血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6-K-PGF1α含量t、-PA含量及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的胰岛素注射正确率及血糖的效果。[方法]选取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干预前调查胰岛素注射正确率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由糖尿病护理小组进行针对性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培训。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病人胰岛素注射正确率及血糖水平。[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病人胰岛素注射正确率由38.33%提高至96.67%,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住院病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胰岛素注射正确率,改善病人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00例。治疗前、治疗后2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花生四烯酸(AA)水平及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3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hs-CRP水平、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卒中复发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AA水平、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AA水平及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更佳,卒中复发率更低。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从2个途径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降低血小板聚集活性,减少血管炎性反应,减少血栓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在进展型脑梗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7-158,16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特点。方法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率(PAgT)、抗凝血酶活性(AT:A)、抗凝血酶抗原含量(AT:Ag)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活性(t-PA:A)。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浆PT、TT、aPTT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而Fbg、PAgT和vWF显著高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进展型脑梗死患者AT:A、AT:Ag和t-PA:A水平显著低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是其病情进展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可以用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水平综合判断进展型脑梗死的预后,指导临床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发病原因。方法分析50例脑梗死合并LDVT患者(脑梗死合并LDVT组)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记物指标的变化,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50例脑梗死合并LDVT组患者中,卧床2~4周的发病率最高;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血脂异常最常见;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合并LDVT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卧床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LDVT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