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评价血管加压素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早期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取12周龄SD大鼠36只,体量(300±2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假手术组):仅气管切开插管和右颈总动脉置管;E组(肾上腺素组):窒息致心脏骤停(CA)后用肾上腺素0.02 mg/(kg.次)进行CPR;V组(血管加压素组):用血管加压素0.8 U/(kg.次)进行CPR。记录每只大鼠窒息前(T0)、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即刻(T1)、2 h(T2)、4 h(T3)HR、SBP、DBP、LVEDP、-LVdp/dt、动脉血气、CA时间、ROSC时间、ROSC率;检测T3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及脑钠素(BNP)水平。结果①与V组相比,E组ROSC时间长而ROSC率低(P<0.05)。②E、V组ROSC后各时刻HR、SBP、-LVdp/dt及E组DBP较T0均降低(P<0.05);与V组相比,E组T3时HR,T2、T3时SBP,T1、T2、T3时DBP、-LVdp/dt均降低,而T1、T2、T3时LVDEP升高(P<0.05)。③E组ROSC后各时刻pH、PO2、PCO2、较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ROSC后各时刻PO2、PCO2较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组比较,E组T1时PCO2高,T2、T3时PO2低,T1、T2、T3时pH低(P<0.05)。④3组间CTnT差异以及A组与E、V组间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加压素可以减轻大鼠CPR后早期心脏舒张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制作一种结构和材料有别于传统光索的新型光索,用于定位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方法:采用吸锡器改制手柄,手柄装载650nm、100mW半导体激光模组作为光源;在3个吸锡器吸头中分别插入长40cm直径2.5、3.0、3.5mm的光纤并固定作为光索;光源光索通过螺纹对位组合,接通电源光索顶端发光。结果:采用光纤及半导体激光的新型光索用于定位时,可以在颈前观察到清晰明亮的光斑。结论:新型光索成功解决了传统光索在亮度、硬度、粗细、热损伤、灯泡脱落及准确性方面的一系列缺陷,能够用于定位各种型号的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43.
目的 了解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癌症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2年贵州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Excel2010、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8—2012年贵州省疾病监测点因恶性肿瘤死亡维持在稳定水平,5年共计死亡6 553人,粗死亡率为85.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70.95/10万。男、女性粗死亡率分别为116.97/10万、75.63/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6.71/10万、69.51/10万。5年恶性肿瘤死亡在全死因顺位中一直处在第3位,其前五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白血病,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有差别。各年龄组均有恶性肿瘤死亡,45岁后随年龄增长呈快速增长趋势,80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最高,各年龄组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构成不同。结论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贵州省疾病监测点居民健康的疾病,政府应针对高危人群制定行为生活方式的干预,同时加大肿瘤监测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44.
手术室和ICU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实践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从伦理学需要、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探讨手术室和ICU向患者家属开放的必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手术室和ICU向患者家属开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结果 2012年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期望寿命76.13岁,男性73.44岁,女性79.15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居民期望寿命的损失以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最严重,对2类疾病去死因后,居民期望寿命男性可增加6.05岁、3.36岁,女性可增加7.27岁、4.57岁。循环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3.37岁,女性居民损失3.23岁,呼吸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1.72岁,女性居民损失2.18岁。结论期望寿命的提高,在于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6.
朱辉  朱涛  鄢来冲  翁浩  李莲  任永生 《重庆医学》2009,38(23):3016-3018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预处理减轻异丙酚静脉注射痛(PIP)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ASAⅠ~Ⅱ级接受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R组、S组、L组和P组),每组50例.各组患者注射异丙酚前在前臂结扎一可充气止血带(压力为70mm Hg)人为阻断血流,分别予以试验药物:瑞芬太尼20μg(R组)、舒芬太尼15μg(S组)、利多卡因40mg(L组)和生理盐水3mL(P组).注射完毕1min后松开止血带,均再注射1%异丙酚2mg/kg,依Ambesh四分法评价并记录PIP发生率和程度,记录患者麻醉前(T0)、预注药后(T1)和注射异丙酚后(T2)3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参数、预注试验药物的不适反应等.结果 R组、S组及L组的PIP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R组、S组的效果不如L组(P<0.01).S组减轻PIP的有效性要优于R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PI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舒芬太尼在预防PIP方面,其外周镇痛作用要优于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47.
以房山区癌高发区及对照区二组人群 ,年龄在 40~ 60岁长期居住无明显疾病史非癌症患者作研究对象 ,分析结果表明癌高发区人群血硒值明显低于对照区 ,血硒值与经济水平、食肉摄入量、吸烟指数、饮酒的关系密切 ,并随这些因素的增加而增高 ,男性血硒值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8.
门诊麻醉时喉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喉罩(LMA)用于门诊手术麻醉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喉罩置入的难易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52例进行门诊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以芬太尼2μg/kg,异丙酚2.5 mg/kg麻醉诱导,1~2min后置入LMA并借观察胸廓运动和听诊法判断喉罩的位置。用异丙酚4~8 mg/(kg.h),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静脉推注维持麻醉,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脉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结果:LMA一次置入成功47例,二次置入成功3例,其余2倒均为第三次置入成功,总成功率100%。术中无呼吸道堵塞、咳嗽、喉痉挛及误吸等,通气良好,虽可能出现短暂的SpO2下降,但均未低于95%,没有发生缺氧。各时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虽有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一例发生咽喉疼痛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LMA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装置,置入容易、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并发症少,其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9.
张瑞  郭慧琴  翁浩  冯涛 《中国康复》2005,20(2):110-111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与乌拉地尔对拔管期老年患者心血管的反应.方法: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各20例,手术完毕达到拔管标准后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乌拉地尔0.4 mg/kg,艾司洛尔1.5 mg/kg, 记录各时间段患者的生理指标.结果:静脉注射后SBP、DBP,B和C组均较注射前明显降低(P<0.05);A组于拔管时、拔管后1及3 min时显著升高(P<0.05);HR,C组与A、C组比较明显减慢(P<0.05);心率和收缩压乘积,B、C组均比注射前明显著降低,A组明显增高(均P<0.05);SPO23组与注射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拉地尔和艾司洛尔均能有效预防老年人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全麻诱导时不同给药顺序对苏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拟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0~60岁,体质量45~82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苏芬太尼-丙泊酚组(SP 组)静脉注射苏芬太尼0.4μg/kg,5 s 注射完毕,随即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丙泊酚-苏芬太尼组(PS 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随即注射苏芬太尼0.4μg/kg,5 s 注射完毕。分别记录注射完苏芬太尼后1 min 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出现时间。结果SP 组呛咳反应发生率为38%(19/50),高于 PS 组的12%(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 <0.01);SP 组呛咳反应出现时间为(20.6±5.8)s,PS 组为(18.8±8.4)s,两组呛咳反应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47,P >0.05)。结论与苏芬太尼-丙泊酚给药相比,丙泊酚-苏芬太尼给药可有效减少全麻诱导期间苏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