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3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因子(aFGF)对地塞米松诱导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取体外细胞培养PC12细胞的方法,制备地塞米松诱导的细胞凋亡模型,再使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培养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凋亡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可以诱导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发生凋亡,发生的比例是18.59%±0.38%,当使用aFGF处理损伤的细胞后,凋亡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仅为10.05%±0.23%。结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保护地塞米松诱导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使其避免凋亡。aFGF可能具有保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有关创伤修复组织再生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23,自引:15,他引:23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即刻、3、7、14和21 d取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T1和AT2的表达;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在正常皮肤,AT1和AT2表达强度较弱.但伤后第7天表达达高峰,14 d降低,AT1的表达下调更明显.烧伤后7 dPCNA阳性细胞数最多,14 d后降低.烧伤后7~14 d TUNEL阳性细胞数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下降.结论 烧伤愈合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具时空特性,这种变化与创面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4.
老年退行性肩袖撕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袖撕裂是一种多发病,发病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少学者通过核磁共振(MRI)、超声等影像学及尸体解剖发现,肩袖撕裂的发生率在老年人群中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由于老年退行性肩袖撕裂临床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加上部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极易漏诊或误诊为肩关节的其他疾病,而影响其早期康复,甚至遗留严重后遗症。笔者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老年退形性肩袖撕裂进行总结,以便临床对该病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AT1)受体和2型(AT2)受体在人胎儿皮肤中的分布和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不同孕龄胎儿皮肤附件中的分布和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11~13周龄的胎儿皮肤,可见较强的AT1受体阳性标记信号,主要定位于胎儿表皮;几乎很难检测到AT1受体阳性标记信号。在14~19周龄的胎儿皮肤表皮,可检测到微弱AT1受体阳性信号。妊娠24周以后,AT1受体的表达迅速增加,然而AT2受体的表达逐渐下降。AT1和AT2受体在发育中的表皮、汗腺、真皮的微血管呈阳性标记。AT1和AT2受体在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定位与胎儿无明显差异。实时定量PCR法结果显示,在妊娠的11~37周,均可检测到AT1和AT2受体mRNA,但主要表达的受体亚型是AT2受体mRNA,随胚胎发育AT2受体mRNA维持高表达。妊娠24周以后随胎龄增加AT1受体mRNA表达增加,AT2受体mRNA表达下降。在成人皮肤也可检测到AT1和AT2受体mRNA,但表达水平均较胎儿时期低。结论在皮肤胚胎发育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呈现发育调节方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提示AngⅡ对皮肤形态发生和损伤修复可能的影响,深层次探讨AngⅡ及其受体AT1和AT2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成人和胎儿皮肤创伤愈合不同结局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痤疮凹陷性瘢痕使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2007年3月到2010年1月收治的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33例,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疗效影响因素并找出危险因素。结果:超脉冲CO2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痤疮凹陷  相似文献   
57.
细胞因子是创面愈合的重要递质,相互间的协调作用是创伤后组织形态与功能完全修复的必要保证。若这一精确地调节机制出现混乱将会导致修复延迟,乃至瘢痕的形成。现概述细胞因子对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活动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同时结合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角色,深入探讨创面愈合与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8.
脂肪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创面愈合的过程分为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再上皮化及伤口闭合后塑形三个阶段,是一个有序的变化过程.而许多重要的步骤都需要以营养为基础,不同的营养水平将影响代谢和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敷用bFGF后肉芽组织中血管增殖与迁移情况,以及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1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n=7)、单纯烫伤B组(n=42)、bFGF治疗C组(n=42)、c-fos抗体D组(n=42).利用大鼠30%深Ⅱ度烫伤模型,于伤后3、6小时,1、3、7、 14和21天取创面皮肤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真皮内血管形成的情况,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黏着斑蛋白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及c-fos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手段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血管形成中的激活情况.结果 B、C组于伤后7天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明显,14天后FAK的表达也显著增加.损伤后3~6小时ERK的表达增强,随后1~3天,c-fos亦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各时间点D组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FAK的表达均减弱,肉芽组织中微血管的数量低于B组.敷用外源性的bFGF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前者变化不显著,但FAK的表达较A组增强明显,ERK的表达也显著增加,特别是c-fos也在伤后1~3天呈增强趋势.结论使用外源性bFGF通过ERK信号通路激活c-fo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活性;肉芽组织中血管形成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加速创面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60.
红-蓝光治疗仪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程飚  李勤  刘宏伟  江萨  陈葵  陈纯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7):1041-1043
目的:观察红-蓝光联合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2个治疗组:①单纯蓝光照射组(n=36);②红蓝光混合照射组(n=28)。采取连续4周,每周2次发光二极管为基础的痤疮治疗仪照射。轻度患者治疗一个疗程,中、重度痤疮患者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经过系统治疗后,痤疮皮损均有所减轻。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80.5%及89.3%,P=0.514)。显效率比较,红蓝光混合照射可达35.7%,远远高于单纯蓝光照射组(8.3%)(P=0.008)。重度痤疮较中度痤疮有更为明显的反应,且副作用很小,使用蓝光对炎症反应可产生效果,配合红光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红-蓝光联合治疗痤疮可获得理想疗效,适合治疗轻、重度痤疮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