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医药卫生   36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 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2 (TIMP 2 )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其的影响。 方法 制作 30 %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 ,分为单纯烫伤组和bFGF治疗组。于伤后 3、6h和 1、3、7、14d取创面皮肤标本 ,检测再上皮化率及胶原含量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 2、MMP 7和TIMP 2的表达变化。另取 6只正常大鼠作为假烫组 ,分别检测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  (1)伤后 3~ 14d ,bFGF治疗组再上皮化率高于单纯烫伤组。 (2 )伤后 3h~ 3d ,bFGF治疗组和单纯烫伤组胶原含量持续下降 ,7~ 14d开始回升 ,但仍低于假烫组 (P<0 .0 5 )。 (3)伤后 1d ,单纯烫伤组MMP 2、MMP 7和TIMP 2表达增多 ,7d时达到高峰 ,持续到 14d。(4 )伤后 3~ 6h,bFGF治疗组MMP 2、MMP 7的表达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伤后 1~ 14d ,3者的阳性表达强于单纯烫伤组。 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的活动会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 ;MMP 2、MMP 7、TIMP 2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 ,与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信号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4~5代细胞,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ng Ⅱ(1×10-10、1×10-9、1×10-8、1×10-7 mol/L)、 TGF-β(0.1、1.0、10.0 ng/ml)、1×10-10 mol/L Ang Ⅱ+ 0.1 ng/ml TGF-β共8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Ang Ⅱ或/和TGF-β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量和ERK磷酸化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g Ⅱ(1×10-9、1×10-8、1×10-7 mol/L)或TGF-β(1.0、10.0 ng/ml)均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10 mol/L Ang Ⅱ或0.1 ng/ml TGF-β单独使用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但二者联合使用提高了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7 mol/L Ang Ⅱ、10.0 ng/ml TGF-β增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10 mol/L Ang Ⅱ或0.1 ng/ml TGF-β单独刺激成纤维细胞并未影响ERK磷酸化,而二者联合使用增加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 结论 Ang Ⅱ不仅能作为促有丝分裂素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同时也可作为调节因子促进TGF-β的促增殖作用.Ang Ⅱ和TGF-β通过各自特异性受体共同作用于ERK,使磷酸化增加是其产生协同作用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3.
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轴浆流恢复的形态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飚  陈绍宗  李学拥  李跃军  曲辉 《医学争鸣》2002,23(17):1541-1543
目的:观察神经轴浆流恢复情况,进一步证实端侧神经吻合后纤维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新西兰兔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组将左侧耳大神经切断吻合于右侧耳大神经干上;B组:对照组仅切断神经。术后2,4,6,8和12wk,将HRP注入吻合口远端的受神经内,动物再存活4d,免疫组化法观察C1-C3背根神经节内的标记阳性细胞。结果:供神经的新生轴突能通过吻合口长入受神经,随时间的延长,神经节内的阳性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口后侧支发芽再生,且恢复了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4.
我们利用磷酸酪氨酸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对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进行形态学观察 ,以探讨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 .标本来源及分组 :增生性瘢痕标本取自烧伤后来我院进行整形手术的临床患者 (n =6) ,部位为躯干和四肢 ,将其设为A组。同时将标本分为增殖期(A1 )与成熟期 (A2 ) ,划分的标准按 1年以内 (包含 1年 )增殖活跃的瘢痕组织为增殖期瘢痕 ,1年以上较稳定的为成熟期瘢痕。另外对应每一位患者 ,切取少量整形手术所需供皮的全层皮肤为正常对照 (n =6) ,将之设为B组。2 .标本的处理 :所…  相似文献   
115.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皮肤表面常见赘生物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如痣、疣、皮赘、睑黄瘤、汗管瘤、皮脂腺痣等皮肤科常见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植皮、冷冻、机械磨削、化学剥脱及微波治疗等㈣,但常因有瘢痕形成、病变去除不彻底等不足而影响疗效及美观。自1997年以来我科应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2460例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患者,对其病灶实施切割、凝固、气化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6.
FK506对雪旺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普乐可夫(FK506)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纯化的兔雪旺细胞分3组:10μg/L FK506、100μg/L FK506和空白对照组,继续培养10 d,相差显微镜观察计数,绘制各自的增殖曲线。在24和72 h对各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FK506组雪旺细胞生长良好,而成纤维细胞可以发现细胞肿胀,胞质内出现空泡;活细胞计数对照组雪旺细胞的倍增时间为8d,10μg/L组和100μg/L组倍增时间6.2d。用FK506培养24、72 h后对雪旺细胞增殖的流式细胞分析处于S期的雪旺细胞较对照明显增高(P< 0.01)。结论 FK506有促进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快速增殖和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免疫抑制剂FK506的双重作用在神经再生治疗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7.
免疫因素在瘢痕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程飚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72-473,486
瘢痕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参与,而免疫因素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回顾免疫细胞和免疫递质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表现,介绍免疫细胞中的朗格罕氏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瘢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免疫递质(如免疫球蛋白、核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调节情况。另外,皮肤内神经系统参与的免疫调节对瘢痕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人们对创伤修复过程中免疫及相关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瘢痕形成的真正机制一定会揭示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18.
孟繁东  程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79-3781,i001
目的:观察端侧神经吻合后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首先建立兔耳大神经端侧吻合的模型,将12只新西兰兔按端侧神经吻合的时间分为术后7,14,28,42,56和84d共6个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供神经背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内Tau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染色情况。结果:神经再生过程中Tau蛋白在背根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纤维中的表达有如下特征:术后7d供神经侧C2背根神经节内有少量阳性标记细胞,14d,显著增多达到高峰,28~42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表达有所减弱。而在神经纤维内,第28天开始出现少量阳性纤维数,42~84d阳性纤维数增多并维持一定水平。同时,呈现梯度样的表达。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Tau蛋白在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参与神经生长锥的形成,在形成功能性的轴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抽取脂肪对移植后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行腹部脂肪抽吸术女性患者,其左、右侧腹部分别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实验组)和传统侧孔抽脂针(对照组)抽取脂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葡萄糖转移实验,比较两组脂肪细胞体外活性差异。于20只裸鼠背部左、右侧各取1处,分别注射两组脂肪至皮下,每处注射400 mg脂肪。注射后4、12周,观察注射区反应后,取出移植物行大体观察、残留质量测量,组织学观察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饱满均一、脂肪血管结构更丰富;实验组葡萄糖转移量为(3.049±0.266)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8±0.250)mmol/L(t=2.956,P=0.010)。裸鼠体内注射后4周,仅对照组1处注射区发生脂肪液化;注射后4、1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态更清晰、血管更丰富、坏死更少;实验组移植物残留质量、MVD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能减少抽吸过程中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进而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0.
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突破,随着发育学与比较生物学的介入,人们逐渐将创伤修复的工作与相关的组织结构、发育成熟、功能恢复等联系起来。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是一个极敏感的神经依赖性器官。因此,在其创伤修复调节过程中,神经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些年内分泌、免疫与神经相结合,产生的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更显现出神经在创面愈合中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1 皮肤中的周围神经分布与支配1.1 正常皮肤的神经支配:皮肤中的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来源于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电境和共聚焦显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