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重叠下消化道症状(LGS)的表现和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1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FD重叠LGS 33例(FD重叠LGS组), 单纯FD 28例(单纯FD组)。记录FD患者重叠LGS的表现;采用罗马Ⅳ标准评估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焦虑和抑郁状态,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胃电图检查, 记录正常慢波百分比(N%)、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胃节律紊乱百分比(A%)、主频率、主功率和餐后与餐前功率比(PR)。结果 FD患者重叠LGS的最常见症状是下腹胀[84.85%(28/33)]。FD重叠LGS组上腹胀气评分明显高于单纯FD组[7.00(6.50, 7.00)分比分5.00(0.50, 7.0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其他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重叠LGS组抑郁和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FD组[42.42%(14/33)比...  相似文献   
92.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lipation,FC)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异常在很多FC相关研究中均有所发现[1,2],说明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异常可能都是FC症状产生的基础.我们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和心理测试,探讨F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FC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SMC)表达干细胞因子(SCF) 的影响. 方法:酶解法分离培养SD 大鼠结肠S M C、α-actin 免疫荧光鉴定,然后将大鼠结肠SMC 随机分为IGF-1 不同浓度(0 、5、10 、50 、100 、150 μg/L) 、时间(0 、8、16 、24 、48 h) 及IGF-1α受体(IGF-1Rα)抗体(0 、50 、100 、150 μg/L) 干预组;Western blot 、RT-PCR 法检测SMC合成SCF 的变化. 结果:低剂量IGF-1(5 、10 μg/L) 对SCF 蛋白和mR N A表达无影响(P >0.05),中高剂量IGF-1(50 、100 、150 μg/L) 诱导其表达增加(均P <0.05),100 μg/L可能为体外最大有效浓度(0.820±0.061 vs 0.167±0.015;1.269± 0.219 vs 0.560±0.023,均P <0.05),且其促SCF 蛋白和mRNA合成的最高峰在第16 小时(0.420 ±0.034 vs 0.209±0.001;1.407±0.133 vs 0.477±0.041,均P <0.05),IGF-1Rα抗体可抑制SCF 蛋白和mRNA合成,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P <0.05). 结论:IGF-1 能通过作用于SMC上的IGF-1 受体刺激大鼠结肠SMC内SCF 的表达.  相似文献   
94.
综述了疾病负担概念及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疾病负担现状和相关测量工具,提出国内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疾病负担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5.
胃肠肽类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组织中胃肠肽类激素的含量变化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IBS患者(40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组织中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P物质(SP)、酪神经肽(NPY)5种胃肠激素的含量。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血浆中CCK含量明显升高(P<0.05),NPY含量减低(P<0.05),SS、VIP和SP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黏膜组织中VIP和SP含量均升高(P<0.01),NPY减低(P<0.05)而SS和CCK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BS患者血浆或乙状结肠黏膜中CCK、VIP、SP、NPY的变化在IBS的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对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的观察,探讨产生慢波和传导电兴奋的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及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2在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选取清洁级ICR小鼠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2~25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小鼠皮下给予盐酸吗啡(10mg/mL)2.5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45d。分别记录两组小鼠日平均粪便质量及观察粪便性状。45d后,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禁食24h,活性炭悬液推进试验,计算墨汁推进距离占肠道全长的百分比(肠道推进率=墨汁推进距离/肠道全长×100%)。分别取每只小鼠近端和远端结肠组织各1块,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与一氧化氮合酶,细胞质染色呈棕色者判定为阳性细胞。日平均粪便质量及活性碳悬液推进试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传输功能;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两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及一氧化氮合酶阳性面积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小鼠日平均粪便质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组小鼠粪便性状较对照组干硬(Bristol分级1~2级,4~5级)。②实验组小鼠肠道推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9.7±13.6)%,(66.9±13.1)%,t=2.88,P<0.05]。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小鼠结肠组织均有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没有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近端结肠c-kity阳性细胞面积和一氧化氮合酶面积均明显减少[(1.27±0.34),(4.28±0.38)×104μm2;(1.25±0.23);(2.38±0.22)×104μm2;t=18.67,11.23,P<0.05],而两组远端结肠无明显差异。结论:吗啡诱导的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模型肠道推进率、近端结肠Cajal细胞数量、一氧化氮合酶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提示近端结肠Cajal间质细胞与一氧化氮的变化可能是结肠慢传输运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生物反馈远期疗效及社会行为因素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4例行生物反馈治疗的FC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的随访调查。结果本组病例中即时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为81.8%;1年后的疗效满意者占47.7%。其便秘症状的发生或加重往往与其工作和生活中经历的某些事件有关。患者认为与便秘发生有关的因素依次为饮食(31.8%)、活动量少(27.3%)、老年肠胃功能低下(20.5%)、情绪影响(忧郁、伤感、悲观等)(18.2%)等。有93.2%的患者认为便秘对其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结论FC患者的社会行为状况直接影响其生物反馈治疗的遵医行为和疗效,树立信心和耐心是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8.
生物反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生物反馈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的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与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的焦虑(39±8对31±13)和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和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9.
背景: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气囊扩张术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在评估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予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前后行食管压力检测,分析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体部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扩张后,21例患者的吞咽困难和反流症状消失。与扩张前相比,扩张后LES长度无显著差异,LES静息压和LES残余压显著降低(P〈0.01),LES松弛率显著升高(P〈0.05)。扩张后食管体部同步收缩波和吞咽蠕动波消失的发生率较扩张前无显著差异,继发性收缩波和食管体部静息压高于胃内静息压的发生率较扩张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气囊扩张术能显著提高LES松弛率,降低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体部静息压和继发性蠕动波的发生率,迅速缓解患者症状。食管压力测定对评估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查NCCP患者的食管外症状、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为NCCP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06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评分(VAS)、食管外症状、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以及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合胃镜检查、反流症状评分将GERD患者分为GERD-NCCP组和GERD-非NCCP组进行比较。结果:①NCCP患者中最多见的胸痛部位是胸骨后、剑突下(42.1%);疼痛程度最明显的是胸骨后放射至后背痛(5.8±1.7);②NCCP组患者RDQ评分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NCCP组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为35.7%,普遍高于非NCCP组的29.1%,咽部异物感、咽喉炎发生率分别为50.8%、38.8%,5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CCP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亦显著高于非NCCP组(P<0.01)。④NCCP组SF-36量表8个维度,除社会功能外,均显著低于中国常模(P<0.01),组间比较,NCCP组各项积分均低于非NCCP组,其中身体疼痛、生命活力、精神健康3个维度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NCCP患者常伴有心理状态改变和生活质量下降,胸痛的程度、部位以及对疼痛的恐惧均对患者有一定影响。提示对NCCP患者的治疗应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协同,可全面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