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医药卫生   4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2.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30 min、1 h、3 h、6 h、12 h、3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6 h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4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3.
背景: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动物来源的硬脊膜替代材料都难达到降低脊髓损伤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修复结果。 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修复大白兔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70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单纯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后未进行修复;壳聚糖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复合膜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复合膜。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24 h后,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壳聚糖组(P < 0.05)。脊髓损伤之后潜伏期均有明显延长,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在6 h各组潜伏期有明显增加,在24 h左右到达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脊髓损伤2 d后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大于假手术组(P < 0.05),损伤后6,24 h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结果提示在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中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有利于脊髓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74.
犬腰椎椎体解剖学测量及犬椎体模型在前路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灵长类动物无疑是脊柱内置入物研究的最佳模型.然而,伦理和经济上的问题却限制了该类模型的广泛应用.杂种犬腰椎与人类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且来源容易,费用低廉,可以作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有益补充.目的:测量犬腰椎相关解剖数据,探讨其作为腰椎前路内固定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健康实验犬9只,分别测量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并行犬用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观察置换后犬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犬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矢径、横径、高度自L_(1)至L_(7)逐渐递增,椎体高度远大于其矢状径.人工椎体置换后所有动物均成活,除1例因手术操作造成术后双下肢不全截瘫外,其余实验犬均在术后12-72 h内逐渐站立活动.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均证实术后实验犬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提示犬椎体模型设计合理、操作容易,费用低廉,可以就融合术后骨组织与内置入物的相容性及钛一骨界面上骨组织长入情况进行观察,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研究腰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5.
自Bailey及Badgley〔1〕于 1960年成功报告颈椎椎体肿瘤切除术并以自体髂骨植骨重建脊柱稳定性成功之后 ,椎体切除术逐渐开展起来 ,由此也开始了人们对椎体切除后替代方法的研究和探索〔2〕。椎体替代物可分为生物性替代 (Biologicalreplacement)和非生物性替代(Nonbiologicalreplacement)两类。其使用的材料 ,大致有三类 :自体或异体骨替代物 ,骨水泥类替代物 ;以Methylemethacrylate(MMA)为代表 ;人工椎体替代物(Prosthesticvertebr…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制双向可调式椎板撑开压缩固定器,并观察其治疗颈椎脱位及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无磁性医用钛金属加工制作成双向可调式椎板撑开压缩固定器,治疗寰枢椎脱位4例及下颈椎脱位7例.其中压缩复位8例,撑开固定2例,压缩-撑开并用1例.术后定期X线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复位及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个月.X线平片显示,双向可调式椎板撑开压缩固定器复位和固定性能良好,骨性融合时间3~4个月.除1例固定器脱钩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双向可调式椎板撑开压缩固定器操作简便,复位和固定可靠,适用于颈椎后路复位及椎板间固定.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I)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发病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采用中国卒中程度评分(CSS)Barthel指数及Rankin残疾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0%,有效率20%,无效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率30%,有效率35%,无效25%,总有效率75%。结论神经节苷脂(GMI)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8.
寰椎骨折于1908年由Quercioli最先报告,并于1920年由Jefferson首次详细描述.寰椎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12%[1].寰椎骨折以Levine-Edwards分型最常用,Ⅰ型为后弓骨折,由过伸和纵轴暴力作用于枕骨髁与枢椎棘突,相互挤压所致,可合并枢椎椎体或齿状突骨折;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Gallie植骨联合钛缆固定与Harms C1,2侧块/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7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43岁.按手术方法分组:寰枢椎钛缆固定植骨融合术(Gallie钛缆组,14例),Harms C1,2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Harms螺钉组,12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二次手术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末次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37.3个月,Gallie钛缆组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少于Harms螺钉组(P<0.05),重返工作时间长于Harms螺钉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ms螺钉组骨融合时间短于Gallie钛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llie钛缆组1例植骨不融合,2例延迟愈合,1例钛缆断裂,再次手术取出钛缆.Harms螺钉组1例因伤口感染再次行清创手术,1例植骨延迟愈合.结论 Gallie钛缆组与Harms椎弓根螺钉固定组患者均有下地时间早、住院周期短的优点.尽管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花费较大,但患者可以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