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医药卫生   127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肝细胞LO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H2O2诱导并建立了L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 CG)、H2O2损伤模型组(Model group, MG)、HYSA(0.125,0.25,0.5,1mg·mL-1)干预组(MG+0.125,0.25,0.5,1mg·mL-1HYSA)。分别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活力和凋亡程度;利用ELISA测定细胞内ROS、LDH、SOD、GSH-Px、MDA和CAT的活性及含量;Hoechst染色进一步观察细胞核凋亡状态;通过qRT-PCR技术测定细胞内VEGF、p38MAPK和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及VEGF/p38MAPK通路的蛋白表达。结...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氢氯噻嗪片,5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左西孟旦注射液,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两组用药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表(CQOLI-74)评分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治疗后,治疗组呼吸困难、乏力、气促、下肢水肿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GQOLI-74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CO、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β型脑钠肽(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BNP、sST2、Hcy、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西孟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心功能指标,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3.
本文观察了脑血栓病人使用蝮蛇抗栓酶-Ⅲ号治疗前后机体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RBC-ICR)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脑血栓病人RBC-C3bR及RBC-ICR均低于正常对照(P〈0.001),而经使用蝮蛇抗栓酶-Ⅲ号药治疗后,二者无明显上升,其结果与治疗前或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脑血栓病人存在着红细胞功能的严重低下,这样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4.
何莉  高丽君  昊大星  何生琼 《贵州医药》2007,31(12):1128-1128
本文通过观察63例畸胎瘤声像图特征,包括恶性畸胎瘤的特征,并与其他卵巢肿瘤及盆腔占位性病变相鉴别.以提高超声对卵巢畸胎瘤的诊断符合率,为恶性畸胎瘤早期发现提供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充血性心衰病人心房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_(to))和超快延迟整流钾电流(I_(Kur))的特征.方法:全细胞膜片箝技术.结果:心衰病人心房肌细胞上的I_(to)的激活和失活具有电压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其半数最大激活电位(V_(1/2))和半数最大失活电位(V_(1/2))分别为(15±12)mV和(-45±4)mV.当膜电位从-40mV升至 60mV时,激活时间常数均值从(6.9±2.3)ms降至(1.40±0.20)ms,失活时间常数均值从(69±17)ms降至(21±14)ms,两者均随着膜电位的增加而减小.此外,该通道从失活状态下的恢复也很快.当保持电位为-80mV时,其恢复时间常数为(125±65)ms,但在此条件下通道的恢复不完全.当测试脉冲频率为0.2-2 Hz时,此通道电流未表现出明显的频率依赖性.与I_(to)相比,I_(Kur)的激活只具有电压依赖性但无时间依赖性.当测试电位为 60mV时,其电流密度平均为(3.4±0.7)pA/pF.半数最大激活电位(V_(1/2))为(23±14)mV.在测试脉冲频率为0.2-2Hz的范围内,通道电流也无明显的频率依赖性.结论:I_(to)和I_(Kur)是充血性心衰病人心房肌细胞上主要的外向电流,其大小和动力学特征可显著地影响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及血管舒缩症状的影响。方法:将377例患者随分为中药纽及西药组。中药组口服补肾壮骨冲剂(组成:山茱萸、鹿角胶、龟板胶、内桂、巴戟天、淫羊藿、茯苓、三棱、泽泻、水蛭、郁金、骨碎补、山药等)治疗;西药组应用倍关力加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性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等指标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结果:脱失情况比较:中药组脱失53例,西药组治疗脱失96例,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均有明显减少(P〈0.01,P〈0.05),2组治疗后总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均能明显升高E2水平、降低FSH及LH水平(P〈0.05);2组间E2、FSH及L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化瘀法中药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能纠正紊乱的性激素各项指标,缓解潮热汗出等症状,疗效与雌激素替代疗法相当,但具有无副作用、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44例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患者。44例患者均在骨折后72 h内接受单孔胸腔镜探查、肺修补术,并在肋骨骨折腔镜定位后接受肋骨环抱式接骨板内固定术。结果:13例患者合并肺挫裂伤出血,行单孔胸腔镜肺修补术;26例患者肋间及壁层胸膜出血,行腔镜下止血术;5例行单孔胸腔镜胸腔探查术。患者平均骨折后(43.71±11.82)h接受手术,固定肋骨(3.7±1.1)根,手术时间(63.48±17.22)min,术中出血量(70.11±19.38)mL,术后引流量(162.75±20.60)mL。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4.0±1.3)分,第5天疼痛评估(2.8±0.8)分。术后(2.1±1.1)d首次下床活动、术后(4.7±1.8)d拔除胸引管,住院时间(9.61±2.08)d。术后切口感染1例,多次换药后切口愈合;4例术后切口红肿,可能为缝线反应,拆线后红肿消退;肺不张4例、肺部感染4例,给予祛痰雾化治疗后逐渐好转;胸腔积液9例,均为少量积液,术后1个月胸部X线片或CT示积液消失。痊愈16例,有效28例,骨折愈合时间(9.7±1.4)周。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影像学结果提示肋骨对位良好,骨痂形成,愈合良好,均未出现肋骨接骨板松动和断裂。结论:单孔胸腔镜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具有微创、疼痛轻、临床效果确切的优点,及早进行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可作为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构建多水平Cox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省两所三甲医院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1 433例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住院的病历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检查及治疗情况等)并对其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期为23个月。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自变量进行筛选;采用两水平Cox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果  研究对象中的436(30.4%)例患者发生了再住院,两水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1.010,95%CI:1.001~1.019,P=0.032)、男性(HR=1.234,95%CI:1.009~1.509,P=0.040)、体力劳动(HR=1.458,95%CI:1.036~2.050,P=0.030)、市医保(HR=1.513,95%CI:1.120~2.043,P=0.007)、QRS波间期延长(HR=1.004,95%CI:1.001~1.008,P=0.018)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比重(HR=0.000,95%CI:0.000~0.059,P=0.021)为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再住院的保护因素。  结论  年龄、性别、职业、市医保、QRS间期及尿比重是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加强临床护理监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少患者再住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整合机制及对宿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在其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就该领域内目前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