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51.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94例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内镜和胃镜检查,并将其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期结果比较.结果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率94.7%(89/94),超声内镜诊断率为91.5%(86/94).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超声内镜分期结果与病理学分期比较,各期准确率分别为90%(T1,9/10),85.2%(T2,23/27),88.2%(T3,30/34),91.3%(T4,21/23);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9.8%.结论超声内镜可有效协助诊断胃癌,并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2.
老年人胃癌穿孔3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2例老年胃癌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行穿孔修补术10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16例,胃癌根治术4例,未手术2例。院内死亡率分别为40.0%、12.5%、0.0%、10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37.5%、50.0%、100.0%,出院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19个月、25个月、0个月。结论准确的疾病诊断、合理的术式选择和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对降低老年胃癌穿孔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CD28共刺激分子等功能相关性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三色或四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胃肠道癌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标志如CD3+、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CD8+CD28-T细胞显著增加(P<0.01),而CD8+CD28+T细胞显著降低(P<0.05).表达HLA-DR的活化CD8+T细胞显著增加(P<0.01),分泌IFN-γ的CD8+T细胞(Tc1)明显增多(P<0.01),而分泌IL-4的CD8+T细胞(Tc2)则正常人和肿瘤患者均很低.患者CD8+T细胞CD28及IFN-γ的表达变化与肿瘤分期无关.结论胃肠道癌患者中CD8+T细胞存在系统性活化的表现,其机制可能与CD28/B7以外的信号传递有关.胃肠道癌患者体内Tc1细胞的增加与肿瘤的分期缺乏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CD28在胃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数和CD8+CD28+、CD8+CD2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D8+CD28+T细胞数下降,CD8+CD28-T细胞数上升显著,这些变化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患者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CD8+CD28+T细胞减少,CD8+CD28-T细胞增多,使其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借此逃脱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55.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III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 甲酰四氢叶酸钙 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III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III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III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分析和总结老年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318例老年胃癌患者的共存病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18例老年胃癌患者,238例(74.84%)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一些老年人常见病。术后发生并发症共71例,死亡13例。手术前有并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63%;而手术前无并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两者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常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7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693例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 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 Ⅱ式和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 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58.
张晓东  沈定丰 《中外医疗》2008,27(23):149-150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之后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代谢组学是利用核磁共振、质谱、色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化学计量学处理来研究生物体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的一门新科学.本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瘸诊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方面的研完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能否降低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方法41位接受外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其中肠内营养组21例,肠外营养组20例。在术后第1日开始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术前、术后第3日和第8日抽血查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r-GT、SGPT、胆红素以及内毒素。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日和术后第8日,两组蛋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肠外营养组r-GT水平持续升高,而肠内营养则抑制了r-GT的升高,术后第8日两组r-GT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的SGPT和胆红素在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第3日,EN组内毒素值有轻度升高,到术后第8日内毒素值开始下降。而PN组在术后第3日,内毒素值也开始升高,升高的幅度较EN组要大(P<0.01),术后第8日EN组内毒素有轻度下降,PN组内毒素则继续升高,其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和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能降低外科手术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60.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51例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GSC51例,残胃癌发病距胃大部切除术平均时间为15年。3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4例行根治手术,10例行姑息性切除;未能切除的17例中,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6例,空肠造瘘4例,活检术2例,未手术5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个月和13.2个月。未行手术切除的17例GSC患者,于发病后3~11个月内死亡。51例GSC患者中,原溃疡位于胃部者占23.1%(40/173),十二指肠球部占3.8%(11/28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Ⅱ式和BillrothI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GSC发生率分别为12.8%(41/321)和7.1%(10/14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在GSC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GSC多发生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