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2002年诊治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5例的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5年,2例肿瘤病人在1年内死亡,其余3例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结论 对于未发现肝脏疾病而有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应考虑本病.本病可经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  相似文献   
42.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1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系膜上静脉内出现血栓称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SMVT).其病情重,病死率高.回顾性分析我科1997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1例SMVT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肠瘘大多发生在胃肠道手术后,也可发生肝胆、甚至妇产科手术后。近几年来,不断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瘘的报道。肠瘘是外科手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病程长、对全身影响大、死亡率高。所以,肠瘘的正确处理,可缩短病程,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CD28在胃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数和CD8+CD28+、CD8+CD2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D8+CD28+T细胞数下降,CD8+CD28-T细胞数上升显著,这些变化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患者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CD8+CD28+T细胞减少,CD8+CD28-T细胞增多,使其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借此逃脱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94例患者于术前行超声内镜和胃镜检查,并将其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期结果比较.结果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率94.7%(89/94),超声内镜诊断率为91.5%(86/94).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超声内镜分期结果与病理学分期比较,各期准确率分别为90%(T1,9/10),85.2%(T2,23/27),88.2%(T3,30/34),91.3%(T4,21/23);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9.8%.结论超声内镜可有效协助诊断胃癌,并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分析自1994年8月至2004年9月间,我科共收治的20例急性小肠系膜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外科处理结果。结果急性剧烈的腹痛为其共同特点,其中18位病人有腹膜炎表现,13位病人有低血压休克表现;1例在入院3h后死亡外,19例切除坏死的小肠和相对应的肠系膜。病理检查及尸检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1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2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60%)。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衰1例,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24~72h内有4例因再次肠坏死再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最终,治愈13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小肠系膜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腹膜炎出现后,应立即行剖腹探查,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研究直肠癌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观察其与手术切除与否、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程度等的关系. 方法选取直肠癌患者58例,于术前及术后两周检测PAGT、PT、APTT、TFPI、D-二聚体、 t-PA∶a等指标;同期52例非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直肠癌患者较对照组血小板聚集增强(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缩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降低(P<0.05),D-二聚体和t-PA∶a显著升高(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腺癌者尤为明显(P<0.05或P<0.01),手术切除后有所改善. 结论直肠癌患者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在淋巴结转移和癌细胞分化差的病人中尤为明显;应用抗凝和抗纤溶药物可能对直肠癌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8.
残胃癌22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 2 2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癌占同期胃癌的 1.5 % ,其中Ⅱ期 4例、Ⅲ期 6例、Ⅳ期 12例 ;有 3例 (13.6 % )施行姑息性手术 ,12例 (5 4 .5 % )施行根治性手术 ,7例 (31.8% )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或仅行部腹探查术。根治性手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0 .4 %、5 2 .1%、4 0 .9%。结论 定期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9.
董谦  沈军  张文杰  沈定丰  全志伟 《重庆医学》2007,36(23):2409-2410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以来经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13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检查13例,CT检查5例,MRI检查3例,ERCP检查1例,术前均误诊。术中冷冻病理确诊9例。9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胆囊大部切除加十二指肠瘘修补术,2例行胆囊切除加胆囊床部肝组织切除。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XG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开腹胆囊切除是基本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检测胆囊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50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 年12 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 例胆囊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IK3R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表明,PIK3R3 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胆囊癌细胞的细胞质中,胆囊癌组织中PIK3R3蛋白表达阳性率较癌旁组织中明显升高(74.0% vs 28.0%,χ2=7.923,P<0.05)。而且PIK3R3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3,6.821,P<0.05),而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胆囊结石、淋巴结转移方面,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IK3R3蛋白高表达者相较于低表达者预后更差(中位生存时间10 个月 vs 19 个月,P<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IK3R3表达阳性可作为胆囊癌预后危险因素之一(HR 5.766,95%CI 1.843~18.033,P<0.05)。结论 PIK3R3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PIK3R3表达与胆囊癌发展指标如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在患者预后方面,PIK3R3 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PIK3R3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