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6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 观察耐力运动对老年小鼠心肌组织T-钙粘蛋白及其配体脂联素和下游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T-钙粘蛋白的作用。 方法 选取30只17月龄C57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老年对照组及老年运动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2月龄C57雄性小鼠纳入为青年对照组。老年运动组小鼠进行12周耐力运动,老年对照组及青年对照组小鼠均正常饲养、无特殊干预。于老年运动组小鼠最后一次运动结束24 h后处死3组小鼠。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T-钙粘蛋白及其配体脂联素表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凋亡及自噬相关信号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Beclin-1等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心肌T-钙粘蛋白、脂联素及p-mTOR细胞定位和阳性表达。 结果 T-钙粘蛋白定位于心肌细胞胞膜及血管内皮处,脂联素定位于心肌细胞胞膜、胞浆及血管内皮处,p-mTOR定位于心肌细胞胞浆处。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对照组心肌T-钙粘蛋白、脂联素、AMPK活化水平、抑凋亡蛋白bcl-2、促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显著下调(P<0.05),促凋亡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表达及自噬相关蛋白mTOR活化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与老年对照组比较,老年运动组心肌组织T-钙粘蛋白及配体脂联素、AMPK活化水平、bcl-2、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bax、Caspase-9蛋白表达、mTOR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 结论 耐力运动可增强老年小鼠心肌T-钙粘蛋白表达,促进脂联素与心肌组织结合,刺激AMPK活化,从而发挥对老龄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骨显像受检者饮水开始时间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公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 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 结果 两组在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 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 结论 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研究Wnt信号分子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表达及分布,以探讨Wnt信号分子在CNS早期发育的可能调控机制,以及Wnt信号分子之间的功能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双标记技术,观察了Wnt信号分子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大肠腺瘤样息肉基因(APC)等关键调控分子在成年大鼠CNS的表达分布、细胞定位及共存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Gsk-3β阳性细胞多为具有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其主要分布区域包括新皮层、背内侧丘脑、海马、小脑浦肯野细胞及脑干多个核团.β-catenin与APC在分布模式上与Gsk-3β高度一致.双标记实验显示β-catenin与APC除神经元外,在部分星形胶质细胞也存在表达,而Gsk-3β则主要显示神经元定位.部分β-catenin阳性细胞,特别是室下层及海马区阳性细胞还呈现与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巢蛋白的共存.结论:Wnt信号分子在CNS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功能联系,同时在不同细胞及组织区域可能还具有其特有的生物效应,与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对其相关信号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4.
35.
1肺热病的认识肺热病藏语音译叫"罗嚓","罗"是肺和"嚓"是热病之意,故汉语译为肺热病,是"隆邪、赤巴邪、培根"邪、血热及食用水、腐败、发酸、桶边酸油、吸入烟尘过多、感冒、外伤、剧烈劳作等而发病。肺热病症状见身体发烧、脉搏与囟门跳动猛烈、尿均陈呈热象、咳嗽连发、痰中混有胆液、味咸泡沫、胸腔胀痛、秋  相似文献   
36.
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我科采用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完全移位骨折8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性62例,女性21例,年龄4~13岁.左侧25例,右侧58例,均为断端完全错位伸直型.就诊时间0.5 h~2 d,就诊时均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7.
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强  李露斯  范文辉  宋敏  杨忠 《重庆医学》2007,36(9):818-820
目的观察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记忆功能与超微病理改变。方法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记忆功能,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超微病理改变。结果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的水迷宫潜伏期比对照组小鼠明显延长,而在探索实验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到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肿胀,突触稀松形态不一。结论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能够较好的模拟AD患者的表现及病理过程,提供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中招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指导学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普通中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与《技工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执行细则》,对北京市海淀区2001-2006年118115名中招毕业生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中毕业生中招体检合格率为31.43%,其中男生为34.81%,高于女生(27.80%)。专业受限率平均为68.44%,女生为72.05%,高于男生(65.07%);专业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6a共检出身体不合格考生420人,不合格率为0.36%,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和听力异常。结论海淀区初中毕业生中招体检合格率较低,专业受限率较高,专业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四嗪二甲酰胺(ZGDHu-1)体外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ZGDHu-1与HepG2细胞在体外培养,用台盼蓝染色、MTT法、5′-溴-2′脱氧尿苷(B rdu)-ELISA法观察ZGDHu-1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Annexin-V/PI双标记、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ELISA法测定DNA片段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活力,呈现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HepG2细胞与ZG-DHu-1作用后,大部分细胞阻滞于G2-M期;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断化,亚G1峰检出并增加,Annexin V+/PI-表达升高,细胞内DNA片段含量增加,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后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等均证实ZGDHu-1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结论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0.
茶陵县2000至2004年狂犬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南省茶陵县狂犬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现场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4年茶陵县全部狂犬病病例为研究对象,以与病例组具有同源犬伤暴露史的健康存活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病例组平均潜伏期为60d(9~412d),平均病程为2d(0~7d),其中头面部、手部和上肢、躯干和下肢受伤者平均潜伏期分别为28、52和77d,浅表伤口与深度伤口患者平均潜伏期分别为56和68d,有狂犬病疫苗接种史与无狂犬病疫苗接种史患者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39和62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未接种狂犬病疫苗(χ2=48.776,P<0.01,OR=41.67)、伤口部位接近中枢神经(χ2=35.143,P<0.01)、深度伤(χ2=6.800,P<0.05,OR=3.23)和未进行伤口处理(χ2=6.174,P<0.05,OR=2.84)等因素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非正规途径来源的狂犬病疫苗、伤口未处理、深度伤口、伤口位置靠近中枢神经等为茶陵县狂犬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应重点加强犬伤暴露后的伤口规范化处理及接种狂犬病疫苗等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