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5 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 ,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 3 0mg(2片 ) 1次 /日和模拟二甲双胍片 (1片 ) 2次 /日 ,即吡格列酮组 ;或随机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 5 0 0mg(1片 ) 2次 /日和模拟吡格列酮片 (2片 ) 1次 /日 ,即二甲双胍组 ,所有治疗疗程 12周。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 ,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 ,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减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地降低IR和改善 β细胞功能。在改善IR方面 ,吡格列酮稍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02.
赖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赖脯胰岛素(Lispro)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3-112004-07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0例糖尿病患者用Lispro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记录Lispro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入选,39例完成观察。治疗12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标准餐后1h血糖、2h血糖的平均值分别下降了1·12mmol/L、2·37mmol/L和1·92mmol/L;GHbA1c平均值下降1·45%;每天所需Lispro剂量与治疗前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相同,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少。结论Lispro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估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探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将来自国内三甲综合医院内分泌病房的158例糖尿病患者,按2∶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3组:多参数追加建议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BA-CSⅡ)组、普通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CSⅡ)组和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组,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良事件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 BA-CSⅡ组患者的餐后血糖达标率为78.1% (50/64),显著高于CO-CSⅡ组[52.3% (23/44),χ^2=7.955,P<0.05]和MDI组[50.0%(18/36),χ^2=8.375,P<0.05],且出院时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低于CO-CSⅡ组[(7.8±2.0)比(9.1±2.8) mmol/L,Z=-2.301,P<0.05]和MDI组[(7.8±2.0)比(9.1 ±2.2)mmol/L,Z=-2.920,P<0.05].BA-CSⅡ组患者的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和高血糖(≥10 mmol/L)人均发生频次均少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平均胰岛素用量,BA-CSⅡ组低于MDI组[(44±17)比(56±27)U,P>0.05],CO-CSⅡ组显著低于MDI组[(39±12)比(56±27)U,Z=-2.690,P<0.05].与人院日相比,BA-CSⅡ组及CO-CSⅡ组患者出院日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MDI组用量增加,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采用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餐后血糖达标,且不会增加胰岛素用量,同时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住院患者,多参数追加建议的CSⅡ治疗方式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04.
三种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种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并分析它们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同时用该三种血糖仪测定25例次糖尿病患者的静脉全血血糖(VBG)、毛细血管血糖(CBG),并用中心检验室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VPG)作为对照。结果:三种血糖仪测定的VBG(或CBG)与VPG均呈非常显著的直线相关(P<0.01)。以VPG作参照血糖误差表格分析,三种血糖仪的测定值大部分(96%以上)位于A区和B区。结论:这三种便携式血糖仪,都能较准确反映VPG,可用于临床治疗参考。使用这些血糖仪时应按照说明熟练操作很重要,尤其应注意适当的采血量,注意血细胞比容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5.
保护β细胞功能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慢性高血糖既是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减退的主要原因,又是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胰岛素治疗可使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最大程度地解除糖毒性影响,同时能抑制脂肪分解,减轻脂毒性。另外,胰岛素还有直接的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缓解糖尿病病情,延缓β细胞衰竭,有利于延缓或减轻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和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空腹血糖 >11.1mmol/L的 36例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 2周的CSII强化治疗 ,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静脉葡萄糖耐量 (IVGTT)试验时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和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空腹血浆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等。血浆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浓度均用放免法测定。 结果  2周的CSII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其中 35例患者的空腹、餐后 2h血糖分别于治疗后 ( 2 .7± 1.9)d、( 8.5± 3.5 )d达到良好控制 ,且未见明显低血糖。胰岛 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显著改善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10min内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 ,更有部分患者可以见到典型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尖峰 ,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而胰岛素原、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 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 ,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对36例高甘油三酯(TG)并糖调节受损或空腹血糖≤8.0 mmol/L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行3个月非诺贝特治疗.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早时相胰岛素生成指数及急性胰岛素反应增加(98.9比129.2,3558.9比4783.3 pmol·L-1·min-1,均P<0.05);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下降(128.6比84.8 pmol/L,4.8比3.0,均P<0.05);TG高值组(TG>3.3 mmol/L)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明显.说明非诺贝特短期调脂治疗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TG水平高者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8.
急性脑梗死(ACI)是工业化国家常见致死疾病,其高致残给社会政府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阻断缺血瀑布,保护缺血损伤仍有活力的神经元,阻断细胞坏死不同环节,延长脑细胞耐受缺血时间和延长治疗窗,逆转半暗区,减少梗死容积。  相似文献   
109.
110.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经接近1亿大关[1],而糖尿病血糖达标者仅1/5,糖尿病血糖的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