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梗死相关冠脉血管再通。但部分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不典型,症状隐匿,疼痛缺如或疼痛部位及性质不典型以及以其他系统临床表现形式出现等,导致延迟来院诊治,或者临床医生未引起重视,极易误诊、漏诊,丧失早期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现将我院2002年3月-2008年2月收住的发病后6~12h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老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24例进行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主要原因。而且与冠心病发病率亦密切相关。因而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进行干预可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观察了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消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增男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89-3490
老年人由于全身器官老化、心力储备下降。易发生左心衰。老年心衰与一般成年人心衰有所不同,其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且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2002年11月~2005年11月我科共诊治老年早期不典型左心衰竭20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岁。基础疾病:冠心病10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3例.高血压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全部病例均以咳嗽、咳痰、气促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烦躁不安、失眠、头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17例双肺听诊有湿啰音和(或)干啰音;15例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明显增粗、紊乱”,5例心影扩大;心电图:12例有实性心动过速。4例有ST-T改变。均按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以及止咳、平喘等治疗1周以上,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其中6例因输液过快或输液量偏多而发展成急性左心衰。后按左心衰竭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或磷酸二脂酶抑制剂(血压增高者加用降压药)治疗后患者病情均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疗程24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曲美他嗪2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24周后心功能均明显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70.3%(26/37)和91.9%(34/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38,P<0.05).治疗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分别为(39±5)%、(46.53±12.14) ml、(4.79±1.02) L/min,治疗后分别为(52±7)%、(65.10±12.87) ml、(5.65±1.18) L/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92、6.384、3.352,P均<0.01);治疗组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Dd)、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LVMW)、血浆脑钠肽分别为(134±12) mmHg、(84±8)mmHg、(118±11)次/min、(55.2±7.8) mm、(11.7±2.3) mm、(10.5±2.4) mm、(228±111)g、(568.7±179.5)ng/L,治疗后分别为(105±8) mmHg、(75±9) mmHg、(76±8)次/min、(48.7±3.7)mm、(9.1±1.4) mm、(8.7±1.2)mm、(170±59)g、(104.1±19.5) 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31、-4.546、-18.782、-4.579、-5.874、-4.080、-2.806、15.652,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LVEF、SV分别为(38±6)%、(46.76±11.80) ml,治疗后分别为(43±8)%、(58.69±11.58) 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41、4.389,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收缩压、心率、PWT、血浆脑钠肽分别为(132±10) mmHg、(116±10)次/min、(11.5±2.6) mm、(570.2±177.3)ng/L,治疗后分别为(116±11) mmHg、(77±9)次/min、(10.4±2.0) mm、(211.6±21.2) 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6、-17.632、-2.039、12.215,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LVEF、SV、CO、Dd、PWT、IVST、LVMW、血浆脑钠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919、-2.867、5.150、2.252、2.851、-2.319、-3.238、-3.628、-2.231、-22.701,P<0.01或<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对左心室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简称水凝胶)注射隆乳的术后并发症逐渐增多[1],2004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共收治此类患者共50例,经取出水凝胶后即时假体植入隆乳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增男  笪哲明  汪为平 《临床荟萃》1999,14(11):495-496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70年代中期的1%上升至近年来的3%,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其DN发生率颇高。现就DN的治疗状况作一概述。 DN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表明,DN的发生、发展、预后与高血糖、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高血糖所诱导的多种细胞因子、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试低位直肠癌行iMles术后Ⅰ期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直肠肛管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iMles术后行Ⅰ期改进的4项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测试其直肠内液体存留时间、肛管静息压、缩窄压、直肠静息压和最大直肠内压等。结果:各项测试结果皆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即用改进的Ⅰ期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直肠肛管功能的测试结果说明其功能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说明此术式的改进在结构和功能重建上已达正常人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注射隆乳取出术后,同期行假体置入的临床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对PAHG注射隆乳后发生并发症者,术前做乳腺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注射物分布层次和组织浸润情况,经乳晕切口行注射物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后,根据组织浸润程度、包膜完整性、胸肌和乳腺变性情况,分别选择乳腺后、胸大肌后、双平面3种方式,同期行硅凝胶假体置入术.结果 56例切口均愈合良好,乳房对称、挺拔.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乳房外形良好,无瘢痕和假体疝出,无纤维包膜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依据PAHG取出后乳房畸形特点,同期假体置入重塑乳房形态,既可改善乳房外观,又可缓解心理障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相氧化应激主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丙二醛(MDA)含量在血清中的变化,研究其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相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并与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各时相相比较,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3h即出现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差异越来越显著,再灌注后24 h达到变化的峰值,随后两者变化的趋势与假手术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减小,再灌注72 h后差异显著减小,但仍恢复不到假手术对照组的水平。且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呈负性相关:血清SOD活力先降低后升高,血清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心肌细胞的损伤修复情况,一种新的量化指标有望在临床中推广,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疗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