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昌荣 《光明中医》2012,27(2):203-206
中医有辉煌的历史,有丰富的学术思想,有众多铁的验例,然而,若固步自封,囿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势与现代医学较长短,则难免远离现代医学而“去现代化”;若妄自菲薄,盲目依从西医而跟进,欲循“证”以求量化,以简、便、验、廉为权宜,则必将淡出现代化医学而“边缘化”;中医要现代化,就要正本清源,完善自我,与时俱进,不骄不馁,走独立自主的学术之路;“阴阳学说”善于领悟、分析、驾驭各种新的医学知识,是构成中医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中医理法方药的灵魂,是足以担当振兴中医大任的脊梁;再识“阴阳”再彰“阴阳”,对于中医走出误区,走出困区,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锁定加压钢板外置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置技术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11月应用LCP外置技术治疗11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岁.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根据Jain-Sinha分类方法分类:A型7例,B型4例.骨不连部位:胫骨下1/3段8例,中段2例,上段1例.7例患者采取清创植骨LCP外固定一期手术治疗,另外4例经一期清创LCP外固定并行软组织重建、待感染控制后二期植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26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9例植骨术后正常愈合,2例出现延迟愈合;术后15~36周(平均22.0周)拆除外置的LCP和螺钉.术后原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并发症;3例出现不同程度钉道感染;1例因钉道感染出现螺钉松动,并于术后2个月提前拔出近端松动的螺钉1枚.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结论 LCP外置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简单、方便、稳定性好、患者易耐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童颈椎薄层CT影像资料32套,其中年龄2~5岁(幼龄组)及5~10岁(学龄组)各16套32侧。测量枢椎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长度、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长度及外展角数据。结果幼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3.5 mm为15侧、学龄组为26侧;幼龄组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3.5 mm为24侧、学龄组为31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龄组和学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的学龄期儿童,可根据情况选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而对于年龄<5岁的低龄患儿,术前需基于患儿颈椎薄层CT扫描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评估,合理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混搭式固定,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内固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针刀闭合件松解术治疗弹响髋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患者,男,34岁,工人。因右髋关节活动和行走时弹响3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10月10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行走时产生弹响,声音低钝,无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未行任何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朱昌荣 《中外医疗》2010,29(15):108-108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出现意识障碍病情动态观察、预后及其变化。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168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根据意识状态的演变判断病因。脑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者最多。血管痉挛、梗死或出血启动脑微循环灌注障碍是脑水肿的首要前提。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脑疝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意识障碍变化可判断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特点,笔者将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锁定钢板双层皮质、单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3种方式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双皮质和单皮质固定以及普通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最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结果1 3种固定方式都可出现一定的内固定应力集中,但4种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最大应力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式。2位移情况:压缩工况三者无差别;扭转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位移大于双皮质固定;弯曲试验中双层皮质固定大于单皮质固定。结论对于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单层皮质固定比双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临床治疗应采用双层皮质固定。  相似文献   
18.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是因颅底或寰枢椎结构异常导致颈椎顶点上移或陷入枕骨大孔,并压迫脑干或延髓引起相关脊髓压迫与损害症状的疾病。BI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BI患者手术治疗难度存在个体差异。临床上一般根据BI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或失稳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指合并寰枢椎脱位或颅椎失稳的颅底凹陷症,临床相对较为常见;B型是指合并扁平颅底,但不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类型。对A型颅底凹陷症的治疗,目前主流的观点是采用类似寰枢椎复位的方法将陷入枕骨大孔的颈椎结构下拉复位,并纠颅底凹陷合并的斜坡枢椎角减小,从而恢复正常的颅椎序列。但当颅椎畸形和脱位非常严重,复位困难时,则需要采用齿突切除减压技术进行治疗。齿突切除直接减压技术曾被广泛应用,它虽然可以解除脊髓的直接压迫问题,但却无法恢复正常的颅椎序列,有时手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们对1例曾行后颅窝减压手术的难复性颅底凹陷症患者实施了枢椎截骨矫正斜坡枢椎角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指标,并分析该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20例全颈椎CT薄层扫描数据,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设定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即进钉点在枢椎侧块的水平中线与中外1/3垂线交点处,螺钉自枢椎侧块穿C2/3关节突关节、C3侧块止于C3椎弓根下缘。测量C2/3经关节突经椎弓根螺钉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螺钉通道长度,内倾角度,头倾角度,最狭窄处宽度。并分析各项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C3椎弓根平均宽度5.48 mm,平均高度6.82 mm,螺钉通道平均长度18.68 mm,平均内倾角度20.46°,平均头倾角度50.1°,最狭窄处平均宽度2.80 mm。C3椎弓根宽度与高度呈正相关(P=0.000),螺钉通道长度与C3椎弓根宽度、高度呈正相关(P=0.000;P=0.000),螺钉通道最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 结果 在站、坐位时,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处最大应力(A分别为12.35 MPa、3.30 MPa;B分别为9.75 MPa 、2.87 MPa)、最大位移(A分别为0.45 mm、0.38 mm;B分别为0.44 mm、0.32 mm)及骨折线上各节点位移均数(A分别为0.404±0.049 mm、0.341±0.020 mm;B分别为0.381±0.055 mm、0.300±0.019 mm)均为A>B,A、B间差异具有明显差异。 结论 长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较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