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维生素D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钙、磷以及骨代谢.在各种免疫细胞中均存在维生素D受体及代谢相关的酶.维生素D与免疫的关系愈来愈受到重视.维生素D在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也逐步明确.越来越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维生素D有利于免疫功能,尤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维生素D介导下的免疫耐受作用机制探究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2.
为探讨核糖核酸(RNA)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血浆透明质酸(HA)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影响,将54只日本家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病理组、RNA组。病理组和RNA组每兔感染血吸虫尾蚴(100±1)条,30d后用吡喹酮杀虫并对RNA组用RNA治疗,于用RNA后第40、70、100d,每组随机选6只兔取血和肝供检测备用。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HA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组织HYP含量。结果RNA组HA于100d时(4.66±1.35)μg/ml,显著低于相同阶段的病理组(10.16±2.52)μg/ml(P<0.01);RNA组HYP于100d时(7.24±1.24)μg/mg肝粉,亦显著低于病理组相同阶段(10.85±1.73)μg/mg肝粉(P<0.01)。表明RNA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兔血浆HA和肝组织HYP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血清HBV DNA,HBeAg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素比夫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分别留取基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血清,检测HBV DNA载量、HBeAg滴度。结果:HBV DNA在不同时间转阴的3组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BeAg滴度逐渐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转阴和未转阴组HBV DNA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HBeAg转阴的患者,HBV DNA可维持阴性;HBeAg未转阴的患者,应延长疗程,使HBV DNA载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消除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小鼠结核病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 3~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76只,体重17~19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D_(25)单克隆抗体(PC61)消除组、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9只.PC61消除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 μg PC61的PBS,0.2 ml/只,对照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μg小鼠IgG同型对照的PBS,0.2ml/只.全部小鼠3 d后尾静脉注射0.1 ml的H_(37)Rv(1×10~6 CFU)造模,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于攻毒后第2天每只给予左氧氟沙星200 mg·kg~(-1)·d~(-1)连续灌胃45 d.分析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Treg细胞百分率及其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4组连续变量进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MTB第10天和第30天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百分率:对照组分别为(30±4)%和(17.3±1.6)%,PC61消除组分别为(21±4)%和(16.1±1.3)%,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44±6)%和(24.7±2.0)%,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4±3)%和(10.4±1.0)%,除第10天联合治疗组与PC61消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为3.62~5.56,均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肺组织病变较轻,死亡数量较少.结论 Treg细胞消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可促进结核病小鼠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使肺内病变有所改善,并可降低小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序贯疗法对慢性HBV携带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序贯疗法,口服拉米夫啶(LVD),6月后联合服用阿德福韦酯(ADV),2月后停服LVD,续用ADV12月,总疗程18月;用RT—PCR法测定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血HBVDNA含量。结果经LVD、ADV序贯治疗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水平都经历一段短暂下降过程之后,大多数又逐渐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只有少数(20%)慢性HBV携带者疗程结束后6月,其HBVDNA仍是低于检测下限值。结论核苷类似物序贯疗法可使少数(20%)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转阴。  相似文献   
76.
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检测四种肠道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空肠弯曲菌(CJ)、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的多联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方法根据CJ的C基因序列、EHEC O157:H7的RFBE基因序列、VP的toxR基因序列和LM的iap基因序列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利用ABI primer experess 2.0和DNAStar中的Primer Seleet软件设计出了数对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筛选出最佳的各组引物和探针组合,对引物、探针的浓度、Mg^2 浓度、Taq酶的用量、反应条件等进行优化,从而建立了检测临床标本中CJ、O157:H7、VP和LM的多联荧光PCR反应体系和检测方法。结果实验显示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均达到100copies/ml。结论多联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定量检测临床标本中CJ、0157:H7、VP和LM,该法快速简便,准确高效,有利于上述病原菌所致痰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降低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乙型肝炎患者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方法 选择22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5例和对照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比较2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 治疗3,6、12个月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12例完成全程治疗,对照组72例完成全程治疗,全程治疗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α-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微小RNA 548c-3p(miR-548c-3p)、三基序蛋白59(TRIM59)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14例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miR-548c-3p、TRIM59 mRNA;分析miR-548c-3p、TRIM59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L-7及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共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18例,健康对照者14例。CHB组患者予以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180μg,1次/周)抗病毒治疗24周,治疗结束后,按HBV-DNA定量不同再分为完全应答组(16例)、部分应答组(15例)和无应答组(36例);HBV携带组和健康组不做任何治疗。分别于0周、24周检测外周血IL-7、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在0周时,外周血IL-7含量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血清IL-7升高,调节性T细胞降低,可能与病毒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诱导母胎免疫耐受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调节性T细胞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调节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应用及其在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