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建立HBsAg刺激树突状细胞(DC)前后microRNA (miRNA)表达的差异谱,为研究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DC,分别用HBsAg、LPS、TNFα刺激24 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比较,筛选出HBsAg刺激后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靶基因初步预测.结果 HBsAg刺激前后miRNA差异表达2倍以上者共30个,其中16个上调,14个下调.三个不同刺激组间miRNA差异谱存在不同差异.筛选出的靶基因中包含DC信号通路的相关成分.结论 HBsAg刺激DC后的miRNA表达谱的变化存在特异性;靶基因的初步筛选结果进一步提示了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血清IL-2、IL-4、IL-10、IFN-γ和TGF-β的变化,探讨其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4例CHB患者作为CHB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作为AHB组,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CHB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AHB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和AHB组的CD4+CD25+Treg百分率与血清HBV-DNA及ALT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CHB组血清IL-2、IL-4、IL-10、IFN-γ和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B组IL-2及IFN-γ分别与ALT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紊乱,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Th2细胞的失衡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前我国SFDA已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分为2类6种:干扰素(α-干扰素、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在欧美国家进入临床的核苷酸类药物还有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克来夫定也在临床试验中。本文就核苷(酸)类药物在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机制、疗效、及耐药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消除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小鼠结核病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 3~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76只,体重17~19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D_(25)单克隆抗体(PC61)消除组、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9只.PC61消除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 μg PC61的PBS,0.2 ml/只,对照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μg小鼠IgG同型对照的PBS,0.2ml/只.全部小鼠3 d后尾静脉注射0.1 ml的H_(37)Rv(1×10~6 CFU)造模,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于攻毒后第2天每只给予左氧氟沙星200 mg·kg~(-1)·d~(-1)连续灌胃45 d.分析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Treg细胞百分率及其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4组连续变量进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感染MTB第10天和第30天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百分率:对照组分别为(30±4)%和(17.3±1.6)%,PC61消除组分别为(21±4)%和(16.1±1.3)%,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44±6)%和(24.7±2.0)%,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4±3)%和(10.4±1.0)%,除第10天联合治疗组与PC61消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为3.62~5.56,均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肺组织病变较轻,死亡数量较少.结论 Treg细胞消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可促进结核病小鼠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使肺内病变有所改善,并可降低小鼠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5.
乙肝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比例是反映机体免疫水平的主要标志,笔者研究了慢性乙型肝炎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特点及干扰素治疗对其绝对值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与恩替卡韦临床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7月1日-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及住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A组)20例和恩替卡韦组(B组)2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第12、24、48及72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8例被纳入分析,其中A组剔除2例。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20 IU/mL)的病例数A组(66.67%,12/18)高于B组(25.00%,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在A组为3例,B组为4例。观察72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例数A组(72.22%,13/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5例,B组为4例。A组、B组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第48及7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予以天晴复欣及甘利欣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入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天晴复欣与甘利欣联合治疗,对照组予甘利欣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后HBV DNA及ALT水平。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0%、65.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进行天晴复欣和甘利欣联合疗法,临床效果确切,可降低变异病毒的发生,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8.
马洛替酯对肝纤维化家兔血浆TNF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马洛替酯(malotilate)对肝纤维化家兔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72只家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组、感染+吡喹酮+马洛替酯组。于用马洛替酯后 40d、70d、100d,每组随机选6只取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结果显示感染了尾蚴的各组均高于正常组(P<0.01),感染+吡喹酮组于70d、100d时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感染+吡喹酮+马洛替酯组显著低于感染+吡喹酮组(P<0.05~0.01)和感染组(P<0.01)。表明马洛替酯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家兔血浆TNF-α含量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9.
RNA治疗兔肝纤维化后肝组织RNA含量变化△彭雁忠邓斌杨清杨丽华黄其通(湖北医科大学附一院,武汉430060)肝纤维化时肝组织RNA含量下降,RNA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从体外补充RNA能否提高实验动物肝脏RNA含量且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0.
日本血吸虫所致直肠癌的分子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探讨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癌和直肠癌的病因学。方法 用PCR-SSCR和DNA序列分析直肠癌伴有晚期血吸虫患P^53基因的突变类型,来自同一医院直肠癌不伴有晚期血吸虫患作为对照。结果:在直肠癌伴有晚期血吸虫病的22个患中,有10个病例共发现13个突变即两个缺失和11个取代,在11个取代突变中有9个转换和2个颠换,并且11个取代突变中有7个发生在CpG核苷酸排列部位。而在22个直肠癌不患有血吸虫的病例中。它们中仅有3个发生在CpG核苷酸排列部位。结论 直肠癌伴有晚期血吸虫患,在CpG核苷酸排列部位的取代突变显性高于直肠癌不患血吸虫病患(P<0.05)。在晚期血吸虫直肠癌患中,点突变频繁的发生在p53基因外显子7的248号密码子,显示了日本血吸虫是一个内源性的遗传毒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