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群林  喻松 《贵州医药》2000,24(4):223-224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内科急症抢救的主要病种之一,患者多数为青壮年,死亡者绝大多数发生于经口中毒病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抢救有机磷中毒的一般措施日臻完善,抢救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抢救中由于某些失误,影响抢救质量.我院1986~1994年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37例,男性34例,女性10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3岁,其中16~50岁者116例,占84.7%.除1例皮肤接触中毒及1例呼吸道吸入中毒外,其余均为口服中毒.  相似文献   
62.
靶控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情况,方法:对108例择期手术患者行异丙酚复合剂多卡因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观察中血流学改变和麻醉后恢复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丙酚和利多卡因血药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气管插管,切皮后轻度笱高,其后恢复正常,麻醉诱导后脑电双频指数(BIS)从990-95降至45-60,气管插管,切皮前后无明显改变,平均利多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3例因车祸致重度创伤性休克、严重双下肢毁损伤患者的成功救治和麻醉管理体会。方法:(1)尽量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包括病人的搬送、麻醉和监测时间;(2)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其中包括深静脉置管、快速扩容,维持最低有效灌注压,缩短低血压时间,尽可能不用或少用缩血管活性药;(3)麻醉要求诱导占时短,循环干扰少,又可主动管理呼吸和提高动脉血氧合,同时能有效抑制有害应激瓜和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安,避免或慎用有循环抑制作用的麻醉药和扩血管药;(4)手术开始前使用足量广谱强效抗生素,必要时重复使用;(5)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6)气管拔管前彻底吸尽口咽部和气管内分泌物,消除抑制呼吸诸因素,并积极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咳痰和早期活动。结果:3例病人的抢救、手术和麻醉管理均获得成功,经术后进一步积极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我们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是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6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镇痛组(B组,n=20)、罗哌卡因镇痛组(R组,n=20)和镇痛对照组(C组,n=20)。术后C组患者按常规每天1—2次肌注哌替啶60—80mg止痛;B组及R组分别先给0.15%布比卡因和0.15%罗哌卡固10ml负荷剂量行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接着以5ml/h速度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后0,2,4,6,8,12,16,24,36,48h进行VAS记分,B组和R组在术后4h还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感觉和运动阻滞强度描述。结果:B组及R组镇痛效果均佳(VAS<3),又明显好于C组(P<0.05),B组与R组之间镇痛效果及感觉和运动阻滞强度无明显差别。结论: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用0.15%罗哌卡因与0.15%布比卡因5ml/h的镇痛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65.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2 ̄4m g/L和2 ̄5μg/L,间断追加维库溴胺。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以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性降低(P<0.05),心率减慢(P<0.05),气管插管、切皮前后无明显改变,手术结束后睁眼时心率明显增快(P<0.05),麻醉恢复时病人苏醒较快,自觉舒适,无呼吸再抑制现象。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迅速,维持平稳,停药后清醒快,对气管导管耐受性好,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唤醒开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需行脑功能区手术病人随机等分为监测组与非监测组,监测组病人监测Narcotrend分级(NT)及指数(NI),非监测组不进行Narcotrend监测。麻醉方法均选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监测组至NI≤46、非监测组当病人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术中监测组维持NI≤46,非监测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浓度维持麻醉。处理硬脑膜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开始减量,病人呼唤睁眼后,拔出喉罩。记录置入喉罩时和唤醒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置入喉罩前1min、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监测组NI及减浅麻醉至呼唤睁眼时间,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监测组诱导所需丙泊酚浓度小于非监测组,P〈0.05。监测组唤醒时间(10.3±3.0)min明显短于非监测组(14.6±3.0)min,P〈0.01。置入喉罩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明显,NI与丙泊酚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唤醒开颅时,在Narcotrend指导下,可以显著降低丙泊酚所需靶浓度,增加唤醒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以HR、MAP为药效学指标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下瑞芬太尼的量一效关系。方法:24例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麻醉平稳后分别以0.50μg/(kg·min)(Ⅰ组)、0.75μg/(kg·min)(Ⅱ组)、1.00μg/(kg·min)(Ⅲ组)(n=8)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输注期间以及停药后30min内,间断抽取桡动脉血,应用HPLC—UV测定血浆瑞芬太尼浓度。记录HR、MAP变化.用药代-药效结合(PK—PD)模型计算瑞芬太尼药效学参数。结果:应用Sigmoid—Emax模型,以HR为效应指标,推算出Ke0为(0.439±0.203)/min,γ值为1.975±1.067,EC50为(4.883±2.051)μg/L,Emax为(36.4±18.5)次。以ZMAP为药效指标,得出Ke0为(0.463±0.241)/min,γ值为2.632±1.889,EC50为(4.372±1.850)μg/L,Emax为(0.359±0.198)%。不同输注速度组间药效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HR、MAP拟合浓度效应的相关指数,值分别为0.930、0.763(P〈0.05)。结论:不同的输注速度不影响药效学参数.HR比MAP能更好地量化瑞芬太尼的药物效应。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丙泊酚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用于判断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12例,以0.5-1mg/L的预期血药浓度梯度,逐步上下调整靶控预期血药浓度给予术中镇静,每一预期浓度维持12分钟,双盲记录预期浓度,血液动力,BIS并计算各指标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预期浓度,血液动力学与BIS的相关性。结果:预期血药浓度和效应室浓度与BI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470(P<0.001),收缩压,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和BIS指标与镇静深度相关性好,r分别为0.261,-0.643,-0.722,0.535(P<0.001),结论: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血压和BIS等指标均可用于预测镇静深度,其中效应室浓度预测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62岁,体重48kg,1992年7月6日因晚期胃癌化疗后出现呃逆。自6日上午持续至7日晚,经屏气、压迫膈神经、注射氢嗅酸东莨菪碱及针刺内关、膈俞等穴位,诸方法均未奏效。病人因不能进食,难以忍受。遂去枕平卧,静脉补液,滴注盐酸氯胺酮注射液50mg、安定注射液10mg、40s后病人入睡,呃逆频率渐  相似文献   
70.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彬  张兴安  吴群林  徐波  邵伟栋  施冲 《广东医学》2006,27(11):1683-1685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PR组,n=20)(3~4)μg/L或舒芬太尼(PS组,n=20)(0·4~0·6)μg/L后,逐步升高异丙酚靶浓度至BIS(45%~60%)。术中视情况调整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靶浓度维持麻醉平稳,观察血流动力学、BIS值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降低(P<0·05),PR组心率(HR)降低明显(P<0·01)。气管插管、切皮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PR组停药后约10min患者HR增快(P<0·01)。两组患者异丙酚诱导后BIS值明显降低(P<0·01),组间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呼吸频率、潮气量PR组恢复迅速,PS组恢复较慢。停药至拔管时间PR组、PS组分别为(13·2±3·8)min、(29±7·5)min(P<0·01)。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浓度改变时BIS值无明显影响,复合瑞芬太尼时麻醉恢复彻底,复合舒芬太尼时麻醉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