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11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隔离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0例小儿肺隔离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小儿肺隔离症由于合并病变的影响,术前确诊率并不高。对所有病例行隔离肺切除或病变所在肺段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儿肺隔离症术前极易误诊,一旦确诊,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同时矫正伴发畸形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发生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经PICC置管化疗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的85例(112例次)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类型和原因,观察开展强化护理培训、规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积极处理并发症、加强健康宣教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PICC置管患儿发生并发症112例次,非正常拔管率18.82%(16/85):实施护理干预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22例次,非正常拔管率7.14%(1/14):实施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正常拔管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是减少PICC置管化疗患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3.
卫生改革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卫生系统内不同群体的合作,但是现有的文献表明,不同群体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认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影响卫生政策的实践效果.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对差异的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对认知差异的定量研究是未来研究需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创伤输血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创伤输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建立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创伤输血患者265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红细胞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和非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筛选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建立与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使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结果 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265例患者,其中非大量输血患者229例,大量输血患者36例,2组患者年龄(47. 21±14. 50 vs 43. 86±14. 95)、性别(170/59vs 28/8)和致伤原因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非大量输血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剩余碱(BE)值均明显高于大量输血组(P0. 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收缩压(SBP)、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低于大量输血组(P0. 05); 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伤类型、ISS、HR、Hb、PT、Fbg、BE是创伤输血患者RBC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 3)建立了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总分为0—8分,ROC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 914;当评分为4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 9%和79. 9%。结论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创伤患者评分大于4分时应积极启动大量输血方案,给予患者输血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CCK-8对LPS激活RAW264.7细胞CHOP/caspase-11/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LPS和(或)CCK-8和(或)CCK-8的1受体阻滞剂孵育RAW 264.7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caspase-11蛋白表达,用试剂盒检测caspase-1活性,用ELISA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CHOP、caspase-1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给予CCK-8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CHOP、caspase-11表达升高(P0.05),而预先给予CCK-8的1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抑制CCK-8的作用。caspase-1活性变化、IL-1β含量变化趋势均与CHOP、caspase-11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P0.05)。结论 CCK-8通过受体1抑制CHOP/caspase-11/caspase-1表达,减少LPS诱导IL-1β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中草药半边旗提取物5F(Ent-11a-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acid,5F)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0、5、10、20、40μg/m L)的5F分别处理3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以及SK-BR-3),用CCK-8法检测5F对不同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5F处理后的各乳腺癌细胞株的凋亡率;检测不同浓度的5F处理后的乳腺癌细胞内ROS的水平。结果 5F可抑制MDA-MB-231、MCF-7、SK-BR-3三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抑制效果与5F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5F作用24 h后,MDA-MB-231细胞、MCF-7细胞及SK-BR-3细胞的凋亡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5F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株,ROS相对含量均较未处理组降低,且随5F浓度升高ROS水平降低越明显(P<0.05)。结论 5F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抑制效果与5F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5F能降低细胞内ROS的生成水平,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超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在稳定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型号:飞利浦iu Elite及EPIQ5)对患者桡动脉、头静脉以及吻合口结构、峰值流速和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并测量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参数。结果 5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与健侧肢体相比显著增加(t=12.730、7.931、4.319,P 0.05)。56例患者接受超声检查后,血管平均血流量为(1059±475)mL/min,超声检查结果提示34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结果正常,2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包括狭窄7例,静脉瘤状扩张6例,盗血现象4例,血栓3例以及假性动脉瘤2例。中血流量组患者与低血流量组患者、高血流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8%、64.29%和56.25%,中血流量组显著较低(χ~2=11.826,P 0.05)。各组在血流量参数、桡动脉(血管内径、PSV)、吻合口(血管内径、PSV、R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头静脉内径上仅狭窄组显著减少,假性动脉瘤组显著增大,在桡动脉RI上狭窄组显著增高,假性动脉瘤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血流量和血液动力学检测可早期发现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对于合并血流量参数较高和较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心理障碍与化疗期间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化疗前心理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30例使用常规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相关资料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并行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评分。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胃肠道表现以恶心、腹胀、呕吐最为常见;合并心理障碍者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较高(P0. 05);胃肠道症状得分与焦虑得分呈中度正相关,与抑郁得分呈中度正相关(均P 0. 05);化疗前,焦虑评分与白蛋白呈低度负相关,抑郁评分与尿素氮、血钙呈弱正相关,与血糖呈弱负相关(均P 0. 05);心理干预后,化疗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GSRS总分、恶心、呕吐得分均降低(均P 0. 05)。结论:积极评估及干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心理障碍,对降低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下呼吸道标本检出的3062株分离菌进行药敏和耐药性分析并与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3062株分离菌中革兰氏阴性(G-)杆菌1515株(49.47%);革兰氏阳性球菌337株(11.02%)。G-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居于首位,占49.06%,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18.25%,大肠埃希菌12.57%,肺炎克雷伯菌8.42%。G+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9.32%。多重耐药菌1088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156株(14.34%),肺炎克雷伯菌69株(6.34%),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 269株,占24.8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116株(10.66%)和209株(19.21%)。结论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增加,应加强药物敏感试验监控,合理用药,制定有效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29例2019-nCoV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检验及CT影像学的特征.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普通型(15例)、重型(9例)和危重型(5例)3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及其他反映病情变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比较和分析3组患者血清中上述各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1)2019-nCoV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28/29),伴或不伴有呼吸道及其他系统症状;2例死亡患者分别合并基础疾病和混合细菌感染.(2)患者外周血一般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23/2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0/2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27/29),降钙素原正常.多数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0/29),白蛋白减低(15/29);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等指标无明显变化.(3)典型病例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疾病进展时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4)3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IL-6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危重型高于重型、重型高于普通型.而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8、IL-10、hs-CRP、淋巴细胞计数、LDH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与一般病毒性肺炎类似;高分辨率CT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血清中IL-2R、IL-6表达水平有助于疾病临床分型,可能有助于预测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