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分分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标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10年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127例,手术治疗674例,保守治疗453例.所有病例资料完整,包括有现病史、既往史、查体,CT、MRI、椎管造影。每个病例至少具有椎管造影、CT、MRI中的一项。从疼痛、神经症状、CT表现、MRI表现、椎管造影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评分分型从而建立评分分型—6分V型标准。2004年1月至3月在门诊应用该分型对159例门诊病人进行分型,并跟踪随访。结果:对159例病人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5例,Ⅱ型36例,Ⅲ型54例,Ⅳ型33例,Ⅴ型21例,按百分比计算Ⅰ型9%,Ⅱ型23%,Ⅲ型34%,Ⅳ型21%,Ⅴ型1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标准(以下简称评分分型)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评分分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
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6月采用RF -Ⅱ系统结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治疗腰椎弓峡部裂伴滑脱症 2 1例 ,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5例。年龄 2 5~ 6 3岁 ,平均 4 4岁。病程 8个月~ 10年 ,平均 5年 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在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伴滑脱 ,L4椎体 14例 ,L5椎体 7例 ,按Mey erding分类 :Ⅰ度 12例 ,Ⅱ度 7例 ,Ⅲ度 2例。其中 2例为二次手术 ,13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 2 手术方法 选用北奥公司RF -Ⅱ系统和SOFAMOR -DANEK公司的钛合金多孔螺…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7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6.4岁。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9分,平均7.3±2.1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为4~12mm,平均8.34±3.68mm。均行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行X线、CT、MRI检查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0~360min,平均310min。术中出血510~930ml,平均67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损伤椎动脉,经原钉道拧入螺钉后完成止血,术后随访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1例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未改变钉道,继续沿椎弓根方向置入螺钉,术后随访无寰枢椎的再失稳和移位。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36个月,平均19.6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5分,平均13.1±2.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率为78.8%~93.5%,平均87.4%;末次随访时的SAC为11~18mm,平均14.78±2.15mm,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可获得好的复位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5.
[摘要]目的:探讨难复性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方法:选自2008年6月~2010年2月对21例难复性肩关节脱位行复位治疗,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合并有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3例,合并Hill—Sachs损伤患者5例,Bankart损伤患者3例,有冠心病史的患者4例。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切除(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严重脊柱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进行后路椎体切除手术。手术时平均年龄17.6岁(15~32岁),在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片上对弯曲度和平衡情况进行测量,以评估畸形矫正程度、脊柱平衡性、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8h(4.2—5.9h),失血量平均1800ml(1500~2800m1),最短随访9个月,平均1.8y。平均切除椎体1.05个(范围1—2个),切除1个椎体19例,2个椎体1例。除7例外,其它患者椎体前方重建采用钛网。术前冠状位主弯为102°(范围78°~110°),柔韧性小于30%;术后末次随访冠状位主弯为38.3°(范围27°-62°),末次随访平均侧弯校正58%。术前胸椎后凸64°(范围52°~95°),末次随访时校正到36°(范围25°~48°),术前腰椎前凸25°(范围8°-32°),术后校正到33°。末次随访矢状位失衡改善68%。术后所有的患者情况平稳,神经功能改善无加重。1例患者术后伤口血肿,经清创换药治愈。结论:PVCR是一项有效的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僵硬性畸形得到成功的校正。  相似文献   
27.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8.
脊柱结核是导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感染时年龄、累计节段数、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以及"脊柱危险体征"等。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脊柱结核患者,后凸畸形会继续进展,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后凸畸形。进而出现外观、心理、肋骨-骨盆撞击、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脊髓压迫等一些列问题。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和"脊柱危险体征"的X线征象有助于预测未来畸形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全面认识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以及尽早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后凸畸形的形成并减少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病人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45例中依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椎间360°融合手术18例,保守治疗27例。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随访手术组和保守组的疗效。[结果]45例中2l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0个月),术后1l例病人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和24例诱发痛阴性的病人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没有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病人的疼痛,近期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明确颈椎融合是否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集颈椎先天性融合病例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7岁(12-51岁),主要通过MRT2加权像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从同期收治的平均年龄为35岁(12~51岁)的颈椎外伤病人83例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先天性融合组发现退变间盘128个,对照组发现退变削盘53个,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先天性融合组出现颈髓压迫症状3例,对照组在外伤以前没有一例有颈髓的压迫症状。结论:颈椎先天性融合导致其相邻间隙的退变的加快,但临床多以局部症状为主,且出现症状的时间应征10年以上,个别病例可以在轻微的外伤后出现瘫痪。据此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有促进相邻间盘退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