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9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409篇
医药卫生   882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762篇
  2011年   756篇
  2010年   686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对滇西北地区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系统鉴定,明确与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的差异.方法 对2005、2006年从滇西北地区分离的3株版纳病毒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从2005、2006年滇西北蚊虫标本中分离到的3株版纳病毒为直径约70 nm、无包膜、有双层衣壳的球形颗粒,基因组带型为6-6分布.3株版纳病毒问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云南其他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版纳病毒毒株的最大同源性分别为98%和9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滇西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分枝;第12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我国版纳分离株和印度尼西亚毒株间存在共同的氨基酸残基差异.结论 首次从滇西北地区蚊虫中分离到3株版纳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滇两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巴马小型猪在脑死亡状态下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及对肝脏损伤的作用。方法: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分脑死亡组与对照组,每组5只。用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对照组仅开颅麻醉维持,分别于3、6、12、18和24h取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1)炎症介质变化:脑死亡组动物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自脑死亡后3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后3、6、12、18和24 h脑死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肝脏酶学变化:血清ALT、AST水平自脑死亡后12 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后12、18和24 h脑死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马小型猪脑死亡状态下血清炎症介质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升高。脑死亡状态下肝脏功能的损伤可能与这些炎症介质的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功能性喉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数据。方法:对50例结构完整的喉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提供了喉重建术相关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弹性圆锥和方形膜等共75项按性别分组的测量数据。结论:为临床功能性喉手术以及喉功能重建提供了形态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并比较以CD3+CD4双标记法和以CD3+CD8双标记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全血以PMA和伊能霉素刺激培养4h,以三色标记法流式检测T亚群Ⅰ、Ⅱ型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CD3、CD8、CD4抗原在刺激后明显下调,但是不影响T亚群比例值。以CD3+CD8双标记法检测了23例正常成人,n1和Tcl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2.6%(0%-23.8%)和2.2%(0%-23.3%)。T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2.8%(0.7%-13.3%)和1.6%(0%-5.1%)。以CD3+CD4双标记法检测了12例正常成人,Th1和Tc1细胞占CD^+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8%(0%-15.6%)和1.8%(0.3%-18.6%),Tr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0%-6.5%)和1.2%(0%-10.6%),均与以CD3+CD8标记检测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以CD3-FTTC和CD8-PerCP双标记法检测了17例正常人的IL-2表达,IL-2阳性的CD4^+T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7%(0%-30.0%),高于CD8^+IL-2^+T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0%(0%-1.7%),P=0.005。结论可以建立有效的流式检测正常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方法。以CD3+CD4双标记或以CD3+CD8双标记检测分析T亚群的Ⅰ、Ⅱ型细胞比例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槲皮素对U937细胞系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对人类单核细胞白血病U937细胞系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对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O/PI荧光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细胞DNA的片段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槲皮素能明显抑制U937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诱导U937细胞出现凋亡所具有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随着槲皮素浓度升高,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比例增加;将细胞特异性地阻滞在S期,出现凋亡峰。结论 槲皮素能抑制U93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硝酸酯类和他汀类等一氧化氮(NO)供体的抗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的作用及其特点和机制。方法用TCID50和空斑形成实验测定CVB3的毒力;MTT法确定NO供体药物的无毒性浓度;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抑制实验和空斑形成抑制实验分析NO供体药物对CVB3在HeLa细胞和ECV.304细胞中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硝酸甘油(GRIN)不同给药次数、NO浓度变化以及NO浓度与GTN对CVB3抑制效应间的相关性。结果硝酸酯类药物GTN、硝酸异山梨酯可明显抑制CVB3所致的CPE及空斑形成(P〈0.05),他汀类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均未显示抑制CVB3所致的CPE(P〉0.05);CVB3接种前预先与GTN作用、CVB3接种同时加入GTN两种条件下CPE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B3攻击后多次给予GTN的组间CPE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VB3攻击前不同时间点给予GTN的组间CPE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浓度与不同时间点给予GrIN的CPE抑制结果呈正相关(r=0.97,P〈0.01)。结论NO供体类药物硝酸酯类具有明确的抗CVB3感染作用,其抗CVB3增殖的作用与NO浓度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抗CVB3增殖作用,原因可能是细胞类型与他汀不匹配。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带血(CB)CD34^+细胞体外增殖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梭形细胞完全融合后传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将CBCD34^+细胞接种到MSC或其他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在MSC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34^+细胞扩增7d和14d后,有核细胞(NC)、CD34^+细胞和CDl33^+细胞数,实验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CD34+细胞在未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培养8d后,实验组NC、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增后CD34^+细胞的ALCAM、VLA-α4、VLA-α5、VLA-β1、HCAM、PECAM和LFA-1表达较扩增前无显著变化。结论MSC可为造血干细胞(HSC)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有助于CD34^+细胞体外增殖并抑制HSC分化,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索 pp60c-src( + ) 在神经生长端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pp60c-src( + ) 在初代培养鸡胚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分布特征。结果 pp60c -src( + ) 的免疫活性分布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下、核周体、神经突起 ;在生长端体部和丝状伪足 ,pp60c -src( + ) 的免疫活性较强 ,少数免疫活性较弱。在伸长的突起上有时可见 pp60c-src( + ) 免疫活性分布在串珠样膨体上。结论 pp60c-src( + ) 参与生长端的运动和生长 ;在生长端分化、神经生长过程中 ,pp60c-src( + ) 的调控作用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69.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 5-FU 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 方法: 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 5-FU 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 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 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黏膜炎症的影响。方法: 活动期中度UC患者50例,口服SASP 1 g,每日3次,共6周,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组织学检测黏膜炎症。结果: 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为(31.6±4.3) ng/L,显著高于治疗后的(22.3±5.6) ng/L(P<0.05),治疗前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5.9) ng/L(P<0.01);治疗前IL-4为(4.6±1.8) ng/L,显著低于治疗后的(8.9±2.0) ng/L(P<0.05),治疗前IL-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2.7) ng/L(P<0.01)。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率分别为100.0%和90.0%(P<0.05),隐窝脓肿分别为48.0%和13.3%(P<0.01),黏膜组织学分级分别为(2.49±0.84)级和(1.31±0.75)级(P<0.01)。结论: SASP能明显逆转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Th1和Th2细胞的失衡状态和UC炎症黏膜的隐窝脓肿,减少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