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51.
目的 对后交通动脉池(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进行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膜显微特点。 结果 PComA池出现率60%(12侧)。组成PComA池前壁为后交通膜,若此膜缺失,则与与颈内动脉池(ICA池)相通;后壁为liliequist膜间脑叶和中脑叶;内侧壁为颈内动脉内侧膜以及liliequist膜中脑叶和间脑叶发出的纤维或束带;外侧壁前段为ICA外侧膜或颞叶内侧面,后段为liliequist膜中脑叶发出的许多附着于动眼神经和PComA上的蛛网膜小梁;上外壁为脚膜;底壁为颅底蛛网膜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各个膜的特点各不一样。 结论 明确了PComA池及相关的膜的组成和特点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池(PCoA池)及周围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解剖,观察PCoA池及周围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的显微特点并录像记录。结果 PCoA池为一个独立存在脑池,本组出现12侧(60%)。其前方是颈内动脉池,本组出现20侧(100%);下外侧是动眼神经池,本组出现20侧(100%);内侧为非对称脚间池,本组出现10侧(100%);后外侧为环池,本组出现20侧(100%)。分隔颈内动脉池与PCoA池为后交通膜,本组出现12侧(60%);分隔动眼神经池与PCoA池为Liliequist膜,本组出现10例(100%);分隔脚间池与PCoA池为Liliequist膜侧壁;分隔环池与PCoA池为环中脑膜前部发出的蛛网膜小梁。结论 PCoA池及其周围脑池是基底脑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基底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结构对于了解此区的病变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血肿13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阐明颅内再发血肿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3例再发远隔部位血肿的病变、肿瘤类型、临床表现、血肿类型及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对再发血肿患者均再次开颅清除血肿,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 发生远期部位血肿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压急剧下降,脑皮质下塌,血管被撕裂。建议:行侧脑室穿刺,术前、中防止脑脊液流失过多过快,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行头颅CT检查,早期发现及处理。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方法和临床特点。方法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16例,术前行MRI及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均行半椎板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处理。结果16例均为单发,其中颈段2例,胸段8例,腰段6例。瘘口除2例多支动脉供血,余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复发,其中14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2例患者症状稳定。结论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精确定位瘘口位置,同时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是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切除是硬脊膜动静瘘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可脱性球囊介入治疗急症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共12例急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可脱性球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12例成功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9例,术后鼻出血、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症状均消失,术后3d复发1例,第二次手术再次放入一枚球囊治愈,术后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手术越早改善越明显。结论合并有大量鼻腔出血、视力急剧恶化及脑皮层引流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急症手术治疗的指征,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凭借其快捷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目前仍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总结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以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改良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1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该入路术中所见,视野显露清晰、全面,既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高颈段脊髓腹侧病变,也可充分显露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所有肿瘤在显微镜下一次手术全切除。该入路对骨质的破坏较小;该组患者均保留了相应节段椎体的后正中张力带;关闭椎管过程中,将切开的肌肉对应缝合到相应的附着点,并消灭死腔,基本达到原态复位。该入路对脊柱的静态及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小,所有患者未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2例出现术区皮下积液,经腰大池穿刺外引流后皮下积液消失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随访期限2~34月),1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Karnofsky评分80分以上),无不良预后,未发现有颈椎失稳的情况发生。 结论 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具有良好的术区视野暴露,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发现该入路对颈椎稳定性破坏不大。  相似文献   
57.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人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 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基于术前MRI影像和术中病理形态特征,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新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切除的97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表现和术中病理形态特征,将病变分为团块型、假包膜型、混合型和巨大型,并统计分析.结果 团块型47例(48.5%),假包膜型33例(34.0%),混合型14例(14.4%),巨大型3例(3.1%).不同类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就诊年龄、首发症状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分布部位、病程无差别(均P >0.05).巨大型病人平均就诊年龄最小,为.17.7岁.假包膜型的首发症状以神经功能障碍(48.5%)和头痛(27.3%)居多,团块型以癜癎(46.8%)和神经功能障碍(25.5%)居多,混合型以癜癎(42.9%)和头痛(35.7%)居多.除巨大型,其他类型病灶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型最大,团块型最小.结论 不同类型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各有临床特点,区分不同类型病变有助于精细手术.  相似文献   
59.
大鼠海人酸致痫模型的症状表现、致痫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人酸是天然提取的谷氨酸类似物 ,它可以与突触后海人酸受体结合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全身或大脑局部注射海人酸可以导致动物癫痫发作 ,这就是癫痫的海人酸模型。海人酸模型应用广泛 ,具有理想的颞叶癫痫模型所应具备的条件 :①在症状学上 ,海马、杏仁核和其它边缘结构占有中心地位 ;②病理上特异的海马损伤与颞叶癫痫的海马硬化相关 ;③有自发抽搐 ;④与人类颞叶癫痫一样 ,对大部分抗癫痫药物耐受。本文就该模型症状表现、致痫机制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经翼点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18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术,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均在Ⅲ级以内。结果 均获得成功夹闭,术后无面神经损伤表现,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h。1例左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出现一过性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结论 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