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42例脑瘫患儿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平扫检查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ADC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双侧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环池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以环池水平的皮质脊髓束及同侧内囊后肢为ROI,分别作出两侧皮质脊髓束图。结果 42例脑瘫患儿中,6例常规颅脑MRI显示正常,36例分别显示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萎缩、脑裂畸形等。42例脑瘫患儿ADC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显示异常。脑瘫组半卵园中心、皮质脊髓束FA降低、ADC值增高,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TI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诊断及白质纤维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常规颅脑MRI显示为正常的可疑脑瘫患儿,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2.
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造影对肝癌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肝癌有无门脉供血。材料与方法 116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证实的肝癌,采用经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方法,观察肝癌有无门脉供血。结果 116例肝癌中103例仅有肝动脉而无门静脉供血,只有13例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占11.2%)。门脉供血表现为环状或少量染色。97例原发性肝癌和19例转移性肝癌有门脉供血者分别有10例(占10.3%)和3例(占15.8%),两者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33.
陈方宏  夏求洁 《肿瘤》1991,11(5):193-194
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 在癌生物学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杂交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癌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及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这些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技术检测的是整体细胞群体,因此,资料反映了群体细胞或组织的平均变化情况。细胞原位杂交则是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我们用RNA-RNA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原发性肝癌组织C-myc和H-ras-1的基因表达变化。  相似文献   
34.
介入联合手术综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术前介入化疗和手术对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66例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内联合抗癌药物灌注治疗,治疗后5~30d(平均12d)手术切除肿瘤。其中50例切除标本作了组织学疗效和细胞凋亡观察,以介入治疗前22例肠镜活检标本和25例正常肠黏膜(标本正常肠切缘)作对照。结果 肿瘤组织学疗效Ⅰ级20例,Ⅱ级21例,Ⅲ级9例。肿瘤凋亡细胞密度介入化疗前为31.47±5.58,介入化疗后为76.69±17.12,正常肠黏膜为8.01±3.39。介入治疗后凋亡细胞密度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前(P<0.001),腺癌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01)。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学疗效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30)。不同病理分期肿瘤的细胞凋亡也无差异(P>0.05)。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1%、71.1%和48.5%。介入治疗后66例中手术根治58例,根治率为87.9%。结论 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肿瘤组织学疗效显著,肿瘤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   
35.
肿瘤癌变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质变成肿瘤细胞,而后增生形成的新生物。正常细胞如何转变成肿瘤细胞,这是一个涉及分子遗传学的复杂理论问题。人们长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细胞癌变机制提出了众多的理论学说,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能得到彻底解决。本文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目前几个主要理论作一简要综述。一、体细胞突变学说虽然决定细胞遗传特性的大分子直到30年代才知道是DNA,但在此以前人们就已知道肯定存在这一类因子。早在1929年Boveri就已提出肿瘤是由于体细胞突变的假说。以后随着分子遗传  相似文献   
36.
脂质体包封甲氨蝶呤在带瘤小鼠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颅内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良恶性肿瘤患者31例,其中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癯14例。31例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结果在颅内肿瘤常见的MRI征象中,肿瘤内出血、不均匀强化及中重度瘤周水肿提示恶性肿瘤,而包膜、颅骨改变则提示良性肿瘤可能。良性肿瘤实质区DCavg值较恶性肿瘤高(P〈0.05),瘤周水肿区FA值较恶性肿瘤高(P〈0.01),良性肿瘤实质区FA值及瘤周水肿区DCavg值与恶性肿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肿瘤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以受压移位为主,而恶性肿瘤则有较多的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破坏,两组之间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肿瘤实质区DCavg值、瘤周水肿区FA值及白质纤维束改变,对颅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8.
39.
三维对比增强颈部动脉MRA动脉期及延迟期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增强MRA动脉期及延迟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颈部3D CE-MRA图像显示的动脉形态进行分析,观察每例颈部动脉的6支血管即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扫描采用3.0TMR系统(Siemens,Trio),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马根维显后动态扫描。结果:统计85例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共510支动脉,比较分析动脉期与延迟期就颈部动脉的形态,结果显示完全一致375支,占73.5%,不一致135支,占26.5%。增强MRA动脉期上,有95支颈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轻度狭窄,占不一致135支的70.4%,而在延迟期表现为正常。表现在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8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5例,左侧椎动脉起始部38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7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5支,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12支。另有40支动脉在增强MRA动脉期图像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在延迟期则表现为轻度狭窄,夸大了狭窄的程度,占不一致135支的29.6%。其中左侧颈总动脉起始部19支,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2支,左侧椎动脉起始部16支,右侧椎动脉起始部3支。结论:3D CE-MRA动脉期易导致动脉的起始部及迂曲部位狭窄的假阳性或夸大狭窄程度,因此在进行3D CE-MRA时不应只进行动脉期扫描,还要进行延迟期的扫描。同时还应结合原始图像,这样才能准确评价动脉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将9例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患儿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I平扫检查后,行脑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胼胝体体部及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分别以环池水平的桥脑及矢状位的豆状核区为ROI,作出投射纤维束图。结果9例患儿均有癫痫症状,豆状核在常规MRI上均未见异常,但ADC图、FA图显示患儿双侧豆状核呈高信号,彩色编码FA图示病变区呈红色。经脑干ROI的投射纤维束图显示形态异常3例,经矢状位豆状核ROI的白质纤维束图显示较多异常纤维束呈左右走行。9例颅脑正常儿童均未见异常。与颅脑正常儿童相比,患儿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FA、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与患儿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癫痫发作的患儿常规MRI未见异常时,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