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情况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3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经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60例)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70例)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并采用肌酸显色法检测不同手术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K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D-dimer的水平变化。 结果(1)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和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肠梗阻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2)腹腔镜组术后发生肠梗阻4例(6.7%),开腹组术后发生肠梗阻13例(18.6%),腹腔镜组患者肠梗阻总发生率以及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较开腹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4.409,P=0.045、0.036)。(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K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腹腔镜组治疗后CK和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肠梗阻患者CK和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肠梗阻患者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5、13.877,均P<0.01)。(5)肠梗阻患者CK和D-dimer水平变化呈明显正相关性(r=0.852,P=0.012)。 结论老年腹腔镜结直肠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检测血清CK和D-dimer水平降低程度可以为临床更合理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医定向对颈椎病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针灸结合中医定向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证候(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积分、及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BREF)]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结合中医定向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患者颈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3.
谢艳  罗锐  何智建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96-1098
目的研究狗脊不同炮制工艺中成分的含量变化,为狗脊的炮制原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狗脊不同炮制品中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探讨狗脊的炮制原理。结果与生品比较,不同炮制品中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砂炒品中的含量最高。结论砂炒狗脊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为患者止血、包扎,应用抗生素、止血剂以及皮质类固醇等。对有散瞳、青光眼等症状的患者对症下药,促进积血的吸收。结果挫伤性前房积血的视力恢复与积血量多少、眼球挫伤的程度、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是否早期有效的治疗有关。本组82例(90眼)治疗后视力有明显增加。结论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并根据患者症状对症下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48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50例,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GH-bA1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和血脂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DR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相关性检验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年龄、病程、SBP、GHbA1c、CRP、HCY、UA以及LDL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病程、SBP、GHbA1c、CRP及HCY 5个因素与DR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病程、SBP、GHbA1c、CRP及HCY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余波  张萍  罗锐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2):212-213
探讨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illard法结合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袋26例,阐明该术式的方法、优点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2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上唇解剖形态恢复满意,上唇丰满.唇弓外形自然,患侧唇峰下降充足.唇上部紧张度较大,鼻小柱居中,惠侧鼻翼鼻孔外形恢复良好,鼻底丰满,人中嵴形态良好,直线状癜痕模拟人中嵴。结论:该方法集Millard法及下三角瓣法之优点,相互弥补其缺点,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是活性及难度较大,主要靠目测及临床经验.应在熟练掌握两种常用术式后选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总结炎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炎性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影像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钼靶X线表现为弥漫性高密度阴影12例,不规则肿块影4例,乳腺腺体结构紊乱2例;乳腺皮肤弥漫性增厚16例,皮下脂肪层浑浊10例;腋下淋巴结肿大12例;乳腺腺体内微小钙化4例,大导管征5例。结论炎性乳腺癌有典型的钼靶X线表现,钼靶X线在炎性乳腺癌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c-fo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n=60)中的CyclinD1、p16和c-fos.根据不同处理将HN6和SCC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iRNA-scramble组、siRNA-c-fos组.检测各组细胞中CyclinD1和p16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及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中c-fos和CyclinD1表达增加,p16表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RNA-c-fos组HN6和SCC9细胞中CyclinD1表达显著降低,p16表达明显上升,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都显著下降.结论:c-fos可以通过p16/CyclinD1信号途径增强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69.
罗锐  陈华山  何欢欢  邱清  刘杰  李军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86-108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溢液性乳腺癌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X线片及腺导管造影检查的乳腺癌108例,溢液性质为血性62例,浆液46例,临床因溢液而疑及乳腺癌。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64例,浸润性小叶癌23例,其他21例包括髓样癌7例,化生性癌1例,富于脂质癌2例,导管原位癌7例,粘液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结果:乳腺癌导管造影主要征象:鼠尾征13例,导管走行僵直16例,充盈缺损(杯口征)7例,导管扩张99例,截断征(刀切征)24例,导管结构紊乱60例,断续征37例,虫蚀样改变30例,潭湖征32例。108例乳腺癌中有106例合并两种以上征象。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64例,占50%;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23例,占21.3%。结论:充分认识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征象,对进一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合并征象越多,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越高。  相似文献   
70.
螺旋CT对肺结节生长变化的观察及良恶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观察肺结节生长变化及良恶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19例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肺内结节接受薄层螺旋CT扫描 ,测量结节 2D直径和面积及 3D容积 ,通过计算结节倍增时间来预测其良恶性 ,预测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或追踪 2年以上结果比较。结果 :按肺癌标准生长模式 ,恶性结节 4周后直径和面积分别增大超过 3%和 7% ,容积增大超过 11% ;肺内结节 2D预测结果 74 % (14 19)与最终结果一致 ,3D容积预测结果 10 0 % (19 19)与最终结果一致 ,3D结果优于 2D结果 ,P <0 .0 5。结论 :螺旋CT 2D和 3D测量技术能很好地观察肺结节的生长变化 ,倍增时间能准确反映结节性质 ,3D容积测量更为准确 ;肺结节尤其是直径小于 2 4mm者CT短期复查 (4周内 )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