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49篇
医药卫生   153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基于前期研究表明二氢卟吩f的3-乙烯基成醚修饰具有更强的光敏抗肿瘤活性而设计合成二氢卟吩p6醚类光敏剂(1),研究其初步体外光动力抗癌活性。方法 以蚕沙叶绿素a粗提物酸水解产物脱镁叶绿酸a(5)经碱及空气氧化降解制得的紫红素-18(4)为先导物,通过碱水解和CH2N2甲基化制得二氢卟吩p6三甲酯(2),2与33% HBr加成后再和烷氧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1),并评价其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结果 6个目标化合物1a-1f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体外光动力抗癌活性均优于同类阳性对照药他拉泊芬和维替泊芬,其结构经电喷雾质谱(ESI-MS)、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电喷雾高分辨质谱(ESI-HRMS)确证。结论 二氢卟吩p6醚类光敏剂具有光动力抗癌活性强、治疗指数(暗毒/光毒比)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42.
43.
卡波西肉瘤是与人类疱疹病毒-8感染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患者发生卡波西肉瘤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的皮肤卡波西肉瘤,并进行文献综述.患者男性,64岁,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年,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接受激素治疗,4个多月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多发暗紫色丘疹,结节,质地坚硬,下肢为著,经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提示皮肤卡波西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疱疹病毒-8染色阳性,经停用糖皮质激素,并行化疗后病情缓解.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卡波西肉瘤"和"炎症性肠病"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以("ulcerative colitis" OR "Crohn's disease"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Kaposi sarcoma)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38篇英文文献,另从相关文献中补充,共检索到25例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连同本例的26例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80.8%,21/26).平均年龄(51.1±16.4)岁,溃疡性结肠炎20例,克罗恩病6例.22例患者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使用过至少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14例报告人疱疹病毒-8结果的患者中,13例阳性,1例阴性.病变单纯累及肠道者18例,单纯累及皮肤者3例,5例患者同时累及皮肤和肠道.25例报告了治疗方案,其中3例患者仅停用免疫调节剂,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放疗,1例患者停药后接受化疗,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总体而言预后良好.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往往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有关.鉴别卡波西肉瘤,炎症性肠病相关和药物相关的皮肤表现至关重要.此外,在诊疗过程中重视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用,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对少见病例做出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脑小血管病(SVD)的关系.方法 选择SVD患者121例(SVD组),其中腔隙性脑梗死(U)患者52例、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45例、LI合并WML患者24例,另选颅脑MRI正常的高血压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生化指标,并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VD组年龄、血UA及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调整年龄、血糖等因素影响后,血UA水平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9,95% CI为1.57~4.53,P<0.05).结论 血UA水平增高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8.
2008-2012年,我们对51例肛肠病术后出血患者采用云南白药加明胶海绵对出血点压迫止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探讨血清及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IVF-ET助孕治疗早期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就诊,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ET助孕治疗的患者,共123例,测定血清及卵泡液中25(OH)D水平,根据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分为25nmol/L组、25~50nmol/L组和50nmol/L组,比较各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有无差异。又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比较两组间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有无差异。结果血清25(OH)D水平与卵泡液中25(OH)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11,P0.001);血清不同25(OH)D水平各组中,50nmol/L组的胚胎种植率(53.3%)及临床妊娠率(73.3%)均显著高于25nmol/L组(27.5%和28.0%)(P0.05)。卵泡液不同25(OH)D水平各组中,25~50nmol/L组及50nmol/L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2.3%、70.0%)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6.7%、80.0%)均显著高于25nmol/L组(胚胎种植率为21.4%、临床种植率为28.6%)(P均0.05)。各组间的早期流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组血清及卵泡液25(OH)D水平[分别为(38.41±13.58)nmol/L、(32.03±13.35)nmol/L]均显著高于未妊娠组[分别为(29.68±12.23)nmol/L、(23.41±11.54)nmol/L](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IVF-ET患者的妊娠率下降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