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癌患者资料(其中21枚转移性淋巴结,95枚非转移性淋巴结),全部均行DCE-MRI检查。测量纵隔淋巴结的DCE-MRI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DCE-MRI定量参数值的差异,评价各定量参数值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的Ktrans 、Ve值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Ktrans、Kep、Ve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549、0.816,可知定量参数Ktrans、Ve曲线下面积在0.7以上,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找出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117 min-1和0.074,Ktran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37%和66.67%,V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5.79%和90.48%。结论 (DCE-MRI)Ktrans、Ve定量参数可以鉴别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可为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从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PE)并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中选择周围型PE患者36例(98个栓子)纳入本研究。运用Syngo.via工作站对双源双能量CT扫描数据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和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后处理。记录PE的栓塞部位及栓子数量,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后处理方法对周围型PE的诊断效能。结果CTPA共检出PE栓子85个,包括段动脉44个,亚段动脉及亚段以下动脉41个。CT双能量Lung Analysis软件结合Lung PBV和Lung Vessels共检出栓子94个,包括段动脉43个,亚段动脉42个,亚段以下动脉9个。CT双能量Lung Analysis对周围型PE栓子的检出率高于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其中以亚段及亚段以下动脉差异更为显著(χ2=8.230,P=0.004)。结论CT双能量Lung Analysis结合Lung PBV和Lung Vessels能直接显示栓子位置及其所致的肺灌注异常情况,对周围型PE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能提高亚段及亚段以下PE栓子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表现,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14例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增粗,10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呈"脂肪浑浊征",7例管腔内高密度影,13例肠壁增厚水肿,5例肠管扩张、积液积气,10例有不同程度腹腔积液;14例增强扫描中12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及门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呈"靶征",9例肠管管壁强化呈"双环征",3例肠管未强化,2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或肠间小气泡影及门静脉积气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结论 128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范围,对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DCE)-磁共振成像(MRI)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32例,其中恶性19例,良性13例,均行DCE-MRI检查.测量MRI定量参数,包括: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血管内血浆容积(Vp).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各测量参数值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估定量DCE-MR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病变参数Ktrans、Kep、Ve和Vp值分别为(0.632±0.418) min-1、(1.324±0.514) min1、0.431±0.207和0.193±0.103,良性病变Ktrans、Kep、Ve和Vp值分别为(0.107±0.091) min-1、(0.667±0.259) min-1、0.357±0.125和0.096±0.042,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间Ktrans、K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2、3.625,P值均<0.05),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间Ve、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4、2.248,P值均>0.05).Ktrans、Kep这2个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0.846,判断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2.3%、91.7%,特异度分别为87.5%、75.0%.结论 DCE-MRI可定量评估肺部病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参数Ktrans、Kep值在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下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并非少见,而且其中不少为重症、急症.早期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4月~2010年1月27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MSCT扫描的诊断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探讨MSCT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临床诊断的方法是依靠非介入的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断层扫描等[1].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冠脉搭桥术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之一,但要准确定位就必须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方法是由周围静脉血管注入造影剂,在CT下使冠状动脉充盈至相关的触发点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后处理图像来获得冠状动脉的分布、狭窄或堵塞情况,从而确定诊断[2].  相似文献   
17.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的定量测量:可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神经纤维条目数这个定量参数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探讨该指标运用于临床的可靠性.方法:对21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MR-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将由软件计算获得的皮质脊髓束(CST)纤维束条目数作为定量指标,分别由同一评定者于3次不同时间及3位不同评定者对同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同一评定者3次之间及不同评定者之间的数据,评估其可重复性.而后由同一评定者测量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从而探讨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同一评定者不同3次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范围在0.737~0.939之间,3位不同评定者所得数据之间的r值范围在0.062~0.727之间;由此可以得出同一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3位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同一评定者测量的双侧CST条目数及FA值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的可重复性不佳,同一评定者的可重复性要高于不同评定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19.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核磁共振(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原理作了介绍,重点论述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肺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腹部肝内占位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盆腔主要脏器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病变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骨骼系统病变中的应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肝外胆管癌(EHCC)一般是指发生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1/3,男性多发,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症状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临床主要出现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肝外胆管癌按病理分为结节型、浸润型和乳头型,以浸润型多见;按发生部位分为肝门型即klatskin瘤、肝外胆管型即胆总管癌、壶腹型,以肝门型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