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探讨颅、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的触发技术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以期提高颅、颈动脉三维显示率及病变的检出率。方法(1)选60例健康自愿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50HU)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A组扫描间隔为2秒,B组扫描间隔为3秒,C组扫描间隔为4秒,完成数据采集。评价图象质量,确定最佳扫描间隔时间。(2)80例怀疑颅、颈动脉疾病进行颅、颈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评价三维血管的质量,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1)A、B、C三组均能显示颅、颈动脉,B组图象质量最佳,A、B、C三组图象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在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容积再现技术(VR)三维立体效果好,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走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内部病变。在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曲面重建(CPR)可以很好的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钙化、斑块。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肘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技术(VR)相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意义。方法1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8例,女5例,均行头颅MR检查。结果病变范围较广泛,多集中于基底节、丘脑及脑干。异常信号为对称分布。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多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2例苍白球高信号中央出现片状低信号。3例有轻度脑萎缩表现。结论MRI可清晰显示肝豆状核变性脑部病变,豆状核病变的特征表现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颅脑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颅脑疾病(主要是肿瘤、缺血)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肿瘤、缺血性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颅脑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颅脑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多发硬化(简称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磁共振的液体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成像序列在多发硬化患者中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显示病变斑块能力明显增强,其影像学改变得到了大家的认识.本文结合本组病例对MS斑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两种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脑胶质瘤患者的ASL和MRS图像。按照WHO 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脑胶质瘤组(Ⅰ~Ⅱ级,13例)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组(Ⅲ~Ⅳ级,3 1例),测量并计算肿瘤实质区、健侧脑组织区代谢物及C B F值的相对值和比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44例脑胶质瘤中,3D-ASL相关参数(TBFmax,rCBF_1,r CBF_2)及~1H-MRS相关参数(rNAA、rCr、Cho/Cr、Cho/NAA)在低、高级别组脑胶质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H-MRS相关参数(rCho、NAA/Cr)在两组脑胶质瘤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3D-ASL相关参数(TBFmax,rCBF1,r CBF2)及~1H-MRS相关参数(r NAA、rCr、Cho/Cr、Cho/NAA)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5;3D-ASL+~1H-MRS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955)单独运用3D-ASL(0.923)或~1H-MRS的曲线下面积(0.871),3D-ASL+~1H-MRS诊断低、高级别胶质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87.1%、100%。结论单独就~1H-MRS和3D-ASL两种技术而言,3D-ASL具有更高诊断价值。而联合~1H-MRS、3D-ASL两种技术诊断胶质瘤级别,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较单独运用3D-ASL或~1H-MRS更有助于准确地对高、低级别胶质瘤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加速机对36只猫从冠状位分别以不同的角加速度转动造成损伤。结果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胼胝体损伤;皮层下及白质区可见多发针尖样出血灶。光镜下见:轴索扭曲、肿胀、断裂、轴索收缩球出现及轴索问条带样的问质水肿。结论 DAI是一种闭合性原发性颅脑损伤。DAI的确认主要有赖于病理观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对100例受检者,进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多层螺旋CT,对比剂(优维显)1ml/kg,注射速率5.0ml/s,采用VR、MPR、MIP、CPR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100例受检者中,心率小于60次/min的25例,共10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95支(95%),心率在60~70次/min的40例,16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150支(93%),心率在70~80次/min的25例,共10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80支(80%)。心率80次/分以上的10例,共40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楚的20支(50%)。分支显示不清冠状动脉,经过拆分期相(P40%~50%,间隔5mm,采用双扇区SnapshotBurst-2)100%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血管搭桥和腔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8.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病,是多系统萎缩(MSA)的三种不同临床亚型之一.分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以桥脑、小脑萎缩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结合影像学改变可做出明确诊断.MRI可三维成像,清晰显示后颅窝解剖结构,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OPCA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价128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非选择性连续78例患者进行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有15例患者既往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探讨128层MS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及评价支架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 基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87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有821节段(93%)进入统计学分析,128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87%,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7%.对15例共置入22个支架的患者中,有4个(18%)支架MSCT图像显示支架伪影,图像模糊,未能判断支架内血管腔通畅情况,其余18个支架MSCT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比较,M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77%,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100%.结论 128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支架再狭窄的评价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技术用于对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50.
CR是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r radiography)的简称.与屏/片系统相比,CR有较大宽容度,摄影条件的高低,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得到弥补,这一优势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摄影条件的优化选择.实际上,不同部位的CR摄影仍需要各自不同的摄影条件.笔者通过不同的管电压值摄影,对胸部肋骨的影像显示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低千伏摄影对胸部肋骨的显示与观察,比高千伏摄影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