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36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器在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下膀胱肿瘤电切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5例在骶丛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中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时,加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监测下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结果:14例闭孔神经反射消失,1例仍有轻微的内收肌痉挛。加用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后,肌肉痉挛消失,继续行TURBt,再无一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闭孔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有效地避免在TURBt中因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和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82.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爆炸装置,建立战创伤性兔尿道狭窄动物模型,为战创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靠、重复性强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成年新西兰雄兔25只。模型组20只,分离阴茎与肛门间膜状皮肤连接,暴露球部尿道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位爆炸装置,将定位爆炸装置前端圆孔对准并紧贴球部尿道。引爆装置,造成球部尿道半壁缺损,清创后6-0可吸收线纵向间断缝合尿道,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5只,仅分离阴茎与肛门间皮肤连接。模型制作后第15天和第3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尿道镜检查、逆行尿道造影和组织学检查评估模型构建效果。结果模型组95%(19/20)术后15 d尿道镜检查和逆行尿道造影均证实成功建立尿道狭窄模型。组织学检查提示狭窄段上皮细胞缺失,发生明显纤维化,尿道连续性被破坏。术后30 d尿道镜检查见狭窄处黏膜苍白、弹性消失,组织学检查见纤维化程度较15 d时有所加重。结论自行设计的定位爆炸装置,能有效建立战创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为战创伤性尿道狭窄救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总结分析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术后1年的临床随访效果.方法 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间,选取门诊和住院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47例,采用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特点,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特点;总结并分析膀胱肿瘤患者术后一年随访结果和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在骶管麻醉下均可耐受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5~15 min,术中几乎不出血,无闭孔神经反射,术后亦无继发出血;术后大体标本可清楚判定肿瘤临床分期;术后出现腹膜穿孔1例,给予手术引流治疗后好转;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12~17个月,中位随访15个月,无原位复发.随访期生存率100%.结论 通过1年的随访观察,经尿道2 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所获得的大体组织标本可以满足病理学检查,明确临床分期,达到了膀胱部分切除术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PinX1在肾癌中的表达,探讨PinX1在肾癌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6例肾癌组织中内源性端粒酶抑制基因PinX1及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nX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inX1表达与肾癌分期、分级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PinX1表达与肾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hTERT表达呈负相关。PinX1在肾癌和癌旁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癌分期分级越高,PinX1表达越低,有淋巴结转移的PinX1表达要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PinX1的下调可能与肾癌形成、转移过程中端粒酶激活及维持机制有关。检测PinX1的表达水平对评价肾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人群体重指数(BMI)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北京社区50岁以上男性作为研究对象,行体格检查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按WHO提出的亚洲人体重分级建议进行BMI分层,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BMI和TPSA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符合标准并资料全面者1573人,平均年龄(64±10)岁,平均BMI:(24±3)kg/m2,PSA中位数:1.0 μg/L(0.6~1.9 μg/L),平均前列腺体积:(30±18)ml3.BMI分级:低体重54例(3.43%),正常体重441例(28.04%),超重423例(26.89%),肥胖597例(37.95%),重度肥胖58例(3.69%).正常组和超重组分别与肥胖组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0).在调整年龄和前列腺体积情况下,BMI和PSA呈负相关(r=-0.068,P=0.007).年龄及前列腺体积与PSA呈正相关(r=0.204,P=0.000;r=0.401,P=0.000).在不同年龄分层,各年龄组之间BMI和PSA均不相关(均P>0.1).结论 BMI影响血清PSA结果,BMI和PSA呈负相关.在前列腺癌诊断时,应当考虑BMI对PSA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经病理诊断的39例前列腺癌、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TPSA,通过经直肠超声测定其前列腺的体积(PV)并计算PSAD.结果 (1)前列腺癌组患者的TPSA、PSAD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2)TPSA、PSAD 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的面积大小分别为0.652、0.852;由ROC曲线确定的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临床判断值为TPSA>8.35 ng/ml、PSAD>0.1885 ng/(ml·cm3);据此临界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TPSA 为61.5%、69.1%,PSAD 为82.1%、83.8%.结论 PSAD是T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7.
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进展性、侵袭性与前列腺肿瘤体积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是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前列腺癌的确诊目前以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作为其金标准,同时多种多样的影像学方法被应用到前列腺癌的诊断上,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接受重复穿刺的PCa患者初次穿刺未检出癌的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癌灶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非癌灶标本(29例)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初次穿刺标本(29例)中P-STAT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及对PCa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P-STAT3在PCa患者癌灶标本、非癌灶标本及初次穿刺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1%(27/29)、82.8%(24/29)和86.2%(25/29),在BPH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3%(3/29),前三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X2=60.123,P=0.000);如以初次穿刺标本中P-STAT3表达阳性作为PCa的诊断标准,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检测穿刺标本P-STAT3表达可以作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PCa的早期诊断,预测PCa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提高肾癌局部复发的治疗水平.方法肾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患者7例.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原发肿瘤直径5.6~9.6 cm,平均6.5 cm;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原发肿瘤直径均<3.0 am.年龄19~64岁,平均42岁.肿瘤局部复发时间为术后12~54个月,平均23个月.复发肿瘤直径2.5~10.5 cm,平均5.2 cm.结果 行复发肿瘤切除术5例,复发肿瘤及肾切除术2例.7例手术均成功.术中出血150~3000 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复发肿瘤压迫髂腹下神经,分离过程中因过度牵拉神经束,术后出现短暂的术侧下肢皮肤疼痛.1例术中分离损伤小肠,破孔1 cm,给予修补,术后恢复良好.余5例无明显术中和术后并发症.6例随访8~27个月,平均13个月.局部再次复发2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其中行免疫治疗1例,复发肿瘤切除术后22个月死亡1例.结论肾癌局部复发后再手术难度较大、出血较多,但大部分复发可以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接受重复穿刺的PCa患者初次穿刺未检出癌的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癌灶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非癌灶标本(29例)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初次穿刺标本(29例)中P-STAT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及对PCa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P-STAT3在PCa患者癌灶标本、非癌灶标本及初次穿刺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1%(27/29)、82.8%(24/29)和86.2%(25/29),在BPH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3%(3/29),前三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X2=60.123,P=0.000);如以初次穿刺标本中P-STAT3表达阳性作为PCa的诊断标准,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检测穿刺标本P-STAT3表达可以作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PCa的早期诊断,预测PCa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