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惟一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结局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自1998年3月~2004年12月对我院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对其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对预后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现阐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入选48例患者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表达的影响.方法 10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36只),各组再分为6h、12 h、ld、3d、5d和7d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采用改良二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在模型制作后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20 mg/kg,1次/d),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行为学评价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染色法检测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CytC表达.结果 行为学评价显示,阿托伐他汀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6h、12 h、1d和3d时无显著性差异,但5 d[(0.50±0.55)分对(1.50±0.55)分;t=3.162,P=0.010]和7d[(0.17±0.41)分对(1.00±0.63)分;t=2.712,P =0.022]时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TUNEL染色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d时.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凋亡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凋亡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2.69±3.35)个对(9.33 ±2.07)个;P=0.148].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先增加后减少,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峰出现在模型制作后12h时[(68.19±11.93)个],而阿托伐他汀组出现在模型制作后ld时[(35.64±9.12)个].各组间相同时间点血肿周围CytC阳性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0),且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性多于假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均<0.05),但在7d时阿托伐他汀组CytC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16.08±3.80)个对(13.67±2.94)个;P=0.349].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CytC释放,从而抑制CytC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脑出血后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李美辰  崔斌  林贵军  郭辉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0):114-117,106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序列(3D-TOF)与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图像对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需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对其行3D-TOF、3D-SPACE两种序列扫描并应用Neuro Tech软件进行双序列三维重建,将所得图像与术野所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三维重建的优劣性。结果 45例手术患者中38例可见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m,REZ)压迫,7例可见直接接触压迫。三维重建所示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27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2例、两者均有压迫6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术中所见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6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两者均有压迫3例;其中存在椎动脉压迫12例。对比术中视野与三维重建图像的神经血管相对关系的一致性,两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0.7)。结论 通过3D-TOF联合3D-SPACE序列的多模态虚拟重建对于脑内结构显像清楚,特别是可以将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更加直观的显示。该方法可应用于术前手术难度的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资料与方法 1998年3月~2003年9月,本科采用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0例,男26例,女14例,合并房颤病史12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1.3岁,溶栓结束时间2.5~8 h,平均4.1 h,尿激酶总用量50~150万单位,平均78万单位.患者按入选标准严格选择,在准备动脉溶栓前为了争取时间常规先静脉内输注尿激酶25万单位,然后,动脉造影,针对闭塞血管或责任血管超选择溶栓,直到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或症状明显缓解或尿激酶总量达到150万单位为止.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溶栓后3个月功能评价按MRS评分,0~2分认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对大鼠脑梗死模型的溶栓作用,为临床应用rPA溶栓治疗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大鼠颈内动脉注入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1.5h后36只大鼠采用rPA溶栓治疗,24h后观察溶栓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Longa评分降低(P<0.01),梗死体积减少(P<0.01),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结论rPA早期溶栓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可显著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降低死亡率,且应用方便;rPA在临床脑梗死的溶栓应用可能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血肿量、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40例脑出血患者检测急性期血清hs-CBP和血浆FIB含量,计算入院时及发病3~7天脑内血肿和脑水肿的体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以发病30天患者的生存或死亡作为患者的短期转归;对照组为体健者40例.结果:脑出血组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死亡组与生存组的hd-CRP、血肿量和NDS有最著性差异;FIB差异无显著性.hs-CRP与脑内血肿量、膝水肿程度及NDS呈正相关,FIB与三者无统计学相关.he-CRP与FIB之间无量著相关.同一患者发病12h内和12-24h之间的he-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发病12~24h之间血清he-CRP是对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程度的敏感反映,对早期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FIB的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首次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Hunt-HessⅠ-Ⅳ级)患者62例,其中13例入院后发生再出血。采用单独开颅手术夹闭25例,单独介入栓塞27例,两者结合治疗3例。7例再出血者Hunt-Hess分级转为Ⅴ级,行保守治疗。预后评价采用GOS评分。结果本组再出血率为20.97%。再出血组13例中预后良好5例(38.5%),较差8例(61.5%);未出血组预后良好42例(85.7%),较差7例(14.3%);两组比较,P(0.05。4例术后有明确血管痉挛者1例预后良好,3例较差。早期(3日以内)治疗组21例,预后良好19例(90.48%);中期(3日~2周)治疗组24例,预后良好17例(70.83%);晚期(2周以上)治疗组10例,预后良好6例(60.00%),早期治疗组和中晚期相比,P(0.05。结论对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86年以来收治颅咽管瘤13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手术切除.现结合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7岁。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闭塞后插入微导管,其尖端贴近血栓,注入尿激酶25万U(稀释到1万U/ml,1ml/min)。造影未通则用微导丝向远端推进,机械性粉碎血栓,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经微导管手推造影证实穿过血栓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再将微导管退回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U,后将微导管撤回到血栓近端,行血管造影。上述过程可重复,直到闭塞动脉再通或尿激酶用量达150万U,停止溶栓。溶栓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MRS 0~3级为好结果,4-6级为差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