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41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1.
目的 通过鉴定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中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1,NPR1)家族基因,分析并比较其蛋白结构以及基因表达等差异,为利用NPR1基因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本地化blast对曼地亚红豆杉NPR1基因进行鉴定,通过CD-search、MEGA X、DNAMAN以及MEME在线网站等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保守结构域、进化树构建、多序列比对以及基序分析,利用blast比对转录组数据,预测所获得的NPR1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激素和低温处理后的表达模式。结果 在曼地亚红豆杉中共鉴定出3个NPR1家族基因,命名为TmNPR1~TmNPR3。研究发现,3个NPR1家族成员均含有BTB_POZ保守结构域,并分成2个亚家族。TmNPR1/2与AtNPR3/4聚在一起,TmNPR3与AtNPR5/6亲缘关系较近。Tm NPR1/2与AtNPR3/4相似,均含有EAR基序(VDLNETP)。表达模式分析发现3个NPR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所差异,TmNPR1/2在针叶组织中的表达水...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八阵穴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AIO)患者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腹腔手术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药灸神阙八阵穴,均治疗1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肠功能评分、治疗前后胃动素(MOT)水平、IL-6、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恢复排气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O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MO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神阙八阵穴治疗AIO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降低MOT水平,有效调节血清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猴头菇多糖联合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微小RNA-302a(miR-302a)的影响。方法 培养胃腺癌细胞(低分化:BGC-823、SGC7901);设TGF-β1组、猴头菇多糖+TGF-β1组。并根据TGF-β1的剂量分为0 g/L对照组、1 g/L组、5 g/L组、10 g/L组。噻唑蓝(MTT)法检测两组不同剂量TGF-β1培养6 h、12 h、24 h、48 h和72 h肿瘤细胞的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mi R-302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3-羧基磷脂酰肌醇激酶(p-PI3K)蛋白的表达;分别将TGF-β1转染到BGC-823、SGC7901细胞,记录TGF-β1和阴性对照(NC)组。结果 两组BGC-823、SGC790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TGF-β1剂量的增大,增殖抑制率也逐渐增加,猴头菇多糖+TGF-β1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TGF-β1组(P <0.05)。且5、10 g/L TGF-β1组作用48~72 h后对胃癌SGC790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当,较其他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94.
随着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及广泛应用,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PEONY 研究结果的发布再次奠定了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的双靶治疗模式在新辅助治疗领域中的地位;结合TRYPHAENA 和TRAIN-2 两项研究,紫杉类+铂类应该是抗HER2 双靶治疗的首选化疗方案,疗程宜6 个周期。结合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和辅助APT 研究的最新随访结果,新辅助治疗适用人群为肿瘤直径超过3 cm 和/或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如果没有获得pCR,T-DM1 应该是辅助治疗的首选模式,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的双靶辅助模式期待PEONY 研究的后续生存随访;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小肿瘤(≤3 cm)低危患者可以考虑免除新辅助治疗,采取直接手术+术后给予曲妥珠单抗联合单药紫杉醇的辅助治疗模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药物依然是晚期HER2 阳性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对于中国患者而言,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可以作为二线的优选;T-DM1 可以作为三线及后线选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 治疗失败的情况下,DS-8201 成为新的选择模式;伴有脑转移的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则可以考虑图卡替尼与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的联合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乌药汤的活性成分;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基因,使用GeneCards数据库得到原发性痛经相关基因靶点;将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基因与原发性痛经相关基因进行比对,得到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得到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调节通路;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筛选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从乌药汤中共筛选出菜蓟苦素、金圣草(黄)素、异黄檀素、甘草素f等31个活性成分,涉及包括ESR1、CASP3、MMP9、HRAS在内的23个基因靶点,影响了内分泌抵抗(Endocrine resistance)、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和催乳激素信号通路(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等95条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强结合,其中菜蓟苦素(cynaropicrin)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与阳性药接近。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了乌药汤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为进一步阐释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如肥胖、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血脂水平偏高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主要的降脂类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但长期服用这些化学药物对肝肾功能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植物类调脂药十分重要。多廿烷醇产于古巴。古巴科学家将甘蔗蜡经过有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探讨腹部手术后拔除尿管的最佳时间.方法 选择2008年1-12月120例腹部手术,手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泵(PCEA),术前留置尿管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观察组于手术后第22小时开始夹闭尿管,术后第50小时,PCEA药物输完拔除后,拔除尿管,协助患者下床排尿;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后第72~96小时按医嘱拔除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拔尿管时间与排气时间,尿路感染、术后疼痛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尿管时间、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腹部术后早期拔除尿管,患者下床自解小便,能促使患者早期活动.促进患者肠蠕动尽早恢复,促使肛门排气时间提前,减轻术后腹胀腹痛,避免尿路感染,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发生骨侵蚀现状,并分析其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痛风患者骨侵蚀的预防与诊疗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成都市某风湿专科医院确诊的痛风患者513例,调查并测量其基本特征、健康状况、行为生活方式与临床指标,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骨侵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侵蚀发生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513例痛风患者中241例发生骨侵蚀,检出率为46.98%。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痛风病程、过去一年的痛风发作次数、高血压、血尿酸(S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总蛋白(STP)、坚果类摄入、豆类及其制品摄入以及牛羊肉摄入在发生骨侵蚀与未发生骨侵蚀的痛风患者间存在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与≤1年相比,6~10年:OR=10.753,95%CI:2.687~43.030;≥11年:OR=31.114,95%CI:7.907~122.438)、过去一年痛风发作次数(与≤3次相比,≥7次:OR=2.347,95%CI:1.201~4.587)、SUA(与<237.9μmol/L相比,475.8~594.7μmol/L:OR=13.934,95%CI:1.278~151.971;≥594.8μmol/L:OR=24.010,95%CI:2.130~270.615)、BUN(与3.2~7.1mmol/L相比,>7.1mmol/L:OR=2.243,95%CI:1.178~4.271)、豆类及其制品摄入(与≤1次/周相比,≥3次/周:OR=5.955,95%CI:2.369~14.974)可能是痛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以下相比,本科及以上:OR=0.225,95%CI:0.090~0.564)可能是痛风患者发生骨侵蚀的保护因素。结论 痛风患者的骨侵蚀检出率较高。病程、近一年痛风发作次数、SUA、BUN以及豆类及其制品摄入可能是发生骨侵蚀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减少痛风患者骨侵蚀的发生,改善痛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9.
传染病数据属于典型的时空数据,贝叶斯时空模型在传染病数据时空分析中有其独特优势,它可以综合分析传染病时空数据中蕴含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本文综述了贝叶斯时空模型的基本思想、常用模型类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现况、优势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痛风石检出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相关因素,为痛风患者个性化综合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四川省成都市某风湿专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间的原发性痛风患者508例,调查其饮食行为情况和测量临床指标。痛风石形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508例痛风患者中合并皮下痛风石267例(52.56%),其中男性264例(98.88%),女性3例(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痛风病程、高血压、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非结合胆红素、总蛋白、血尿素氮、豆类及其制品摄入、坚果类摄入、动物内脏类食物摄入与痛风石形成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类及其制品摄入(与<1次/周相比,≥4次/周:OR=0.253,95%CI:0.065~0.986)、蛋类摄入(与≤2次/周相比,3~5次/周:OR=0.522,95%CI:0.313~0.871)为痛风石形成的保护因素; 痛风病程(与<1年相比,5~9年:OR=11.106,95%CI:2.263~54.492; ≥10年:OR=40.476,95%CI:8.197~199.876)、血尿酸水平(与<40.0 mg/L相比,≥100.0 mg/L:OR=5.512,95%CI:1.283~23.674)、豆类及其制品摄入(与≤1次/周相比,≥3次/周:OR=3.078,95%CI:1.260~7.522)、动物内脏类摄入(与<1次/月相比, 1~3次/月:OR=2.301,95%CI:1.155~4.585; >6次/月:OR=3.364,95%CI:1.239~9.134)为痛风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 痛风病程较长且血尿酸水平较高的痛风患者,豆类及其制品、动物内脏类食物摄入频率较高者易形成皮下痛风石。建议痛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控制血尿酸水平; 减少动物内脏类、豆类食品摄入,适当增加蛋类、乳类及其制品摄入; 临床医师对痛风患者诊疗时关注其饮食行为情况,帮助患者预防或延缓痛风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