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背景与目的:肺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水平不仅是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抑制剂最主要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还可能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的疗效。然而,肺癌组织PD-L1表达水平能否影响肺腺癌患者化疗效果,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探讨肺腺癌组织PD-L1表达对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效果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2015年10月—2018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肿瘤诊治中心确诊为肺腺癌且符合研究入组条件的患者共18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肺腺癌组织中PD-L1和培美曲塞疗效预测分子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临床病理学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别分析PD-L1和TS表达对患者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肺腺癌组织中PD-L1表达与TS表达的相关性。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分别检测6种肺腺癌细胞系中PD-L1、TS的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D-L1和TS在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在51例一线接受培美曲塞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PD-L1表达阳性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与PD-L1表达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R:20.0% vs 35.5%,χ 2 =1.404,P=0.236;DCR:60.0%vs 80.6%,χ 2 =2.602,P=0.107)。PD-L1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显著优于PD-L1表达阳性患者(mPFS:5.6个月vs 4.1个月,log-rank=5.406,P=0.020),两组患者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S:15.9个月 vs 12.7个月,log-rank=0.525,P=0.469)。单因素分析发现PD-L1和TS表达阳性是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P=0.023和P=0.003),多因素分析发现TS表达阳性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在51例一线接受培美曲塞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患者肺腺癌组织PD-L1表达与T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 s =0.691,P<0.001);进一步扩大样本检测发现:在不同肿瘤分期和一线治疗模式的185例肺腺癌患者中,癌组织PD-L1表达与TS表达仍然呈显著正相关(r s =0.588,P<0.001)。在包括A549在内的6种肺腺癌细胞系中PD-L1与TS在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蛋白水平:r s =0.899,P<0.05;mRNA表达:r s =0.861,P<0.05)。结论:在一线接受培美曲塞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PD-L1表达阳性患者的mPFS较PD-L1表达阴性患者显著缩短,提示PD-L1表达可能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为基础化疗的潜在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PD-L1和TS的表达不论在肺腺癌组织水平还是细胞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是PD-L1表达影响培美曲塞化疗效果的潜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2.
冷空气激发前后运动性哮喘患者外周气道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运动性哮喘(EIA)患者过度通气冷空气后FEV1和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指标的变化,探讨外周气道病变在EI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EIA组20例,35.8±10.3岁,男11例,女9例;健康对照组10例,33.0±8.3岁,男女各5例。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入试验。受试者先行IOS和常规肺功能测定。然后行冷空气气道激发试验,在过度通气冷空气结束后第5、10、15、20、30分钟分别行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等)和IOS检测(R20、R5-R20等),以冷空气激发后FEV1下降≥10%作为冷空气激发试验阳性标准,计算激发前后中心气道阻力变化(ΔR20)和外周气道阻力变化[Δ(R5-R20)]。结果:(1)EIA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冷空气激发试验中达到的分钟通气量无明显差异;EIA组冷空气激发后FEV1降低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EIA组中有15例(占75%)患者冷空气激发试验阳性,健康对照组有1例(占10%)阳性。(2)冷空气激发试验前,EIA组受试者R5-R2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两组间R20无显著性差异。冷空气激发试验前后对比,激发后EIA组R5-R20、R20均较激发前显著升高;健康对照组激发后R5-R20较激发前显著升高,而R20无明显变化。冷空气激发后EIA组受试者Δ(R5-R20)与ΔR20相比差异显著,健康对照组受试者ΔR20和Δ(R5-R20)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冷空气激发试验对于EIA是一种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EIA患者普遍存在外周气道病变,稳定期患者中心气道阻力接近正常,而其外周气道阻力仍高于正常;EIA患者激发试验时外周气道反应强于中心气道,外周气道病变在EIA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多汗证的病因病机特点,给予参芪玉屏汤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 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未给予多汗的相关治疗,而实验组根据其症候分为四型:营卫失和型;肺卫不固型;阴虚火旺型;邪热郁蒸型,并根据不同分型给予参芪玉屏汤加减后水煎服.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治愈6 例,好转9例,未愈19 例,总有效率为4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多汗证多数具有虚症的特殊病机特点.给予参芪玉屏汤口服,治疗上主要加重益气固表、补益阳气为基础,疗效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切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病中心就诊并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的CINⅡ~Ⅲ且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术后4~6周均行阴道镜检查(接受活检或颈管掻刮),其中未发现异常者71例(研究组),9例≥CINⅠ病变残留;切缘阴性者137例(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于LEEP术后6个月复诊以评估病变残留。结果:(1)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中,锥切术后初次阴道镜检查发现9例≥CINⅠ病变残留,接受再次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最终发现3例CINⅠ、5例CINⅡ~Ⅲ及1例宫颈浸润癌。(2)术后6个月HR-HPV检测阳性47例中,病变残留6例;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 18例中,病变残留3例;HR-HPV、宫颈细胞学检测病变残留的敏感性分别为100%、50%,特异性为79.70%、91.35%。(3)对照组、研究组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19%(3/137)、4.23%(3/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锥切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对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的阴性预测值为95.77%(68/71),且无一例病理升级或浸润癌的发现。结论: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锥切切缘阳性者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不仅能及时发现病变残留并得以及时处理,且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检查结果阴性者随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2,EIF5A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10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胃癌根治术及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术后辅助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IF5A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02例胃癌患者中,有39例胃癌组织EIF5A2高表达。EIF5A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病理学T分期和病理学N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EIF5A2高表达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均为25.6%,明显低于EIF5A2低表达患者的46.0%和47.6%(分别为P=0.007和P=0.014)。Cox模型分析调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病理学N分期后,结果显示:EIF5A2是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无瘤生存时间(HR=1.940,95%CI:1.163~3.237,P=0.011)及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45,95%CI:1.050~2.900,P=0.032)。[结论]EIF5A2高表达是胃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谭勇  彭晶晶  程朋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050-1052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比较二者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疔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食管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程度较轻,且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肝癌(HCC) 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38例,其中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19 例(A组),其余19例(B组)仅行超声聚焦刀治疗局部肿瘤.结果:A组门静脉内癌栓的消失率、缩小率、有效率分别为15.8%、52.6%、68.0%,而B组的门静脉癌栓消失及缩小率均为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为73.7%、42.1%、21.1%,而B组的1、2、3年的生存率为78.9%、10.5%、5.3%.两组的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而2、3年的生存率差别显著.结论:采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肝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8.
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化学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射频透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透热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结可有效促使癌细胞出现凋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产科行剖宫产分娩且术后发生肠梗阻的40例产妇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行剖宫产分娩未出现肠梗阻的产妇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年龄、孕周、孕产次、术前体质量指数(BMI)]、临床资料(既往腹部手术史、是否为急诊剖宫产、是否为产房中转剖宫产)和围术期指标(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合并慢性盆腔炎),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高危因素。结果①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分析显示,病例组中急诊剖宫产(60. 00%比29. 17%)、产房中转剖宫产(32. 50%比10. 00%)、手术时间≥1 h(22. 50%比4. 17%)、合并慢性盆腔炎(17. 50%比0. 00%)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剖宫产(OR=2. 374,95%CI:1. 059~5. 325)、手术时间≥1 h(OR=4. 474,95%CI:1. 233~16. 230)是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高危因素。结论急诊剖宫产、手术时间≥1 h是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的高危因素,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对此类产妇的管理。  相似文献   
30.
结肠癌HT-29细胞中PIDD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结肠癌HT-29细胞株为载体,研究PIDD(p53-induced protein with a death domain)蛋白在结肠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并转染PIDD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片段,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干扰效果.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用凝胶阻滞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法检测核因子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RNA干扰后给予细胞药物刺激,细胞核中PIDD表达下降,核因子NF-κB活性明显降低,细胞耐药性下降.结论:转染siRNA后,HT-29细胞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的敏感性增加,此作用可能与细胞核PIDD复合体减少、核因子NF-κB活性减低及细胞凋亡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