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对比剂用于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合理选择螺旋CT胃部三维成像口服对比剂。方法41例胃部疾病患者进行了49次胃部CT专一检查,将使用的口服对比剂随机分为3组空气对比剂组17例;脂肪乳剂对比剂组7例;阳性对比剂组25例。经螺旋CT容积扫描后分别使用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法(SSD)、透明法(RaySum)及多层面重建(MPR)技术进行胃部三维成像,所获得的图像与胃镜和(或)胃肠道钡餐检查(GI)进行对照,比较不同对比剂对三维重建图像的影响。结果脂肪乳剂组、空气对比剂组及阳性对比剂组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2.9%(3/7)、80.0%(20/25)及100.0%(30/30),使用不同对比剂与病灶检出率有关,前两者与后者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分别为19.22和6.60,P值均<0.05);不同的对比剂对病灶细节的显示也有很大的影响,以阳性对比剂最好(χ2=17.04,P<0.01)。结论口服对比剂的选择在胃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有重要作用,以阳性对比剂为优。  相似文献   
72.
螺旋CT胆道造影及其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螺旋CT胆道造影 (SCTcholangiography ,SCTC)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 0例怀疑胆系疾病者作螺旋CT胆道造影 ,11例同时进行MRC检查。图像用三维 ( 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表面阴影显示 (SSD)后处理。结果 2 5例胆道显影 ,其血清总胆红素均 <5 1.3 μmol/L( 17.1μmol/L =1mg/dl)。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胆道解剖结构、梗阻部位或病变形态 ,弥补了横断面图像的不足 ,提高了诊断能力。与MRC比较可显示更多胆道细节。结论 SCTC在轻中度梗阻性黄疸病例胆道显影良好 ,3D图像可满意显示胆道解剖结构 ,提高了对胆道疾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3.
随着CR的广泛引进和应用,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实现了数字化,由于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一次性X线曝光即可通过窗宽及窗位对兴趣区进行调试,而获得满足不同诊断需要的图像,使X线诊断更全面.本文就CR系统在胸部摄影中应用的优势、应用技巧等方面来提高胸部摄影质量以及CR在胸部摄影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利用MR 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 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 100 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 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1.23±0.12)×10-3mm2/s]显著低于颌下腺[(1.34 ±0.07)×10-3mm2/s,t=4.545,P<0.01].酸刺激后第1次扫描腮腺ADC值为(1.41±0.19)×10-3 mm2/s,高于静息时基值(t=10.254,P<0.01).随后ADC值在基值上波动,酸刺激后ADC的最小值为(1.24±0.14)×10-3 mm2/s,与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最大值为(1.49±0.20)×10-3mm2/s,7次扫描的平均值为(1.36±0.17)×10-3 mm2/s,均与基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7、l1.905,P值均<0.01).结论 MR DWI通过ADC值的量化,可观察到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评价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肿瘤59例(腺瘤53例、囊肿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和恶性肿瘤19例(乳头状癌16例、滤泡癌2例、髓样癌1例)患者的术前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对所获数据进行检验。结果 59例良性病变,单侧发病42例、双侧发病17例,共83个病灶;19例恶性病变,18例单侧发病、1例双侧发病,共20个病灶。边界:良性病变边界不清13个(13/83,15.7%)、恶性病变11个(11/20,5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钙化:良恶性病变出现钙化率分别是12/83(14.5%)和9/20(45.0%),恶性病变钙化发生率高于良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变:良恶性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5/83(42.2%)和3/20(15.0%),良性病变囊变的发生率高于恶性病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包膜的不完整性:良恶性病变分别为5/83(6.0%)和15/20(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程度:明显强化者良恶性病变分别为27/83(32.5%)和14/20(7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镶嵌征":良恶性病变出现率分别为0和8/20(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良恶性病变发生率为0和5/19(2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甲状腺病变内出现钙化、包膜不完整、增强后见"镶嵌征",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时,要高度考虑甲状腺癌的诊断,建议临床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6.
胰腺结核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结核二例曾蒙苏,彭卫军,周康荣例1女,40岁。体检时B超发现胰尾部肿块20天入院,患者自觉无不适。临床体检和化验无异常,影像学检查:超声示:脾门胰尾处见2.4cm×3.1cm×3cm低回声不均质光团,内有少量液性暗区,边界不规则。诊断为:脾门胰尾...  相似文献   
77.
CT与MRI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CT和MRI对直肠同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间收治12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同质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对照。结果肿瘤平均直径7.5cm(3~18cm);均发生于直肠中下段(12/12)。黏膜下型占16.67%(2/12);肌壁间型41.67%(5/12);浆膜下型41.67%(5/12)。病理分型:高危50.0%(6/12),中危33.3%(4/12),低危16.7%(2/12),极低危为0。典型CT与MRI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晰,外生性倾向,对周围脏器以推移改变为主;血供丰富,密度不均,有环靶囊变;无淋巴结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对病灶内部成分的检出及显示肿块浸润范围优于CT。术前CT与MRI检查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颈肩部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的MR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及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CT特征,重点讨论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有MR或CT影像资料的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4例及侵袭性纤维瘤病3例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均位于颈部肌间隙中,类圆形,边界大部分清晰,1例在MRI上见包膜样改变。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2例)及等低密度夹杂改变(1例),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密度改变与平扫时一致。肿瘤在T1WI上为均匀等信号(1例)或等低信号混杂改变(1例);T2WI上2例信号相似于邻近的肌肉,不均匀伴有结节样的低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仍以等肌肉信号为主,伴有灶性低或略高信号。(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均起源于肌肉本身,长梭形生长,长径与所侵犯的肌肉走向一致,边缘均不规则。CT平扫为等肌肉密度、边界不清晰的肿块(2例);MRT1WI为均匀等信号的占位,边界不清晰(3例);T2WI见夹杂条状或结节状低信号的稍高信号(2例)或均匀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条状或结节状的低信号影及不规则的边界显示更加清晰,2例见边缘爪样浸润改变。结论 好发于不同年龄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和侵袭性纤维瘤病都为纤维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但影像改变完全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79.
磁共振胆道造影在胆道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目的:通过MRI胆道造影(MRcholangiography,MRC)与CT、US、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术(PTC)或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MRC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材料与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GESigna1.5T超导系统上进行了MRC检查,并与PTC或ERCP、CT、US、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本组资料中,MRC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准确性达100%,优于有损伤性的PTC或ERCP。MRC确定梗阻原因的准确性达70%,类似于PTC或ERCP、CT、US。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损伤性的MR胆道造影在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和定性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对于梗阻性黄疸,特别是行ERCP失败和不宜行PTC或ERCP的病人是最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与目的: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初诊时尚处于局限性阶段,但目前常规的单指数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局限性前列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困难。该研究旨在应用双指数函数模型探究外周带局限性前列腺癌及慢性炎性反应的水弥散特性,比较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和正常组织的双指数参数的差异,评价双指数DWI鉴别局限性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并与单指数DWI相比较。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局限性癌16例,穿刺证实的前列腺炎性反应患者14例,行常规DWI(b值为0和1000 s/mm2)和一项10个b值(0~3000 s/mm2) DWI检查。测量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及正常组织的单指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快弥散系数(fast ADC,ADCf)、快弥散系数比例(f)和慢弥散系数(slow ADC,ADCs)并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共测量和计算18处前列腺癌、18处前列腺炎性反应和37处前列腺外周带组织的单、双指数参数。前列腺癌ADC[(0.83±0.11)×10-3 mm2/s]低于其他组织(P<0.01)。前列腺炎ADC[(1.45±0.19)×10-3 mm2/s]低于正常外周带组织[(1.67±0.31)×10-3 mm2/s,P<0.01]。前列腺癌的ADCf[(1.54±023)×10-3 mm2/s]、f[(45.8±5.4)%]及ADCs[(0.52±0.15)×10-3 mm2/s]明显低于其他组织(P<0.01)。与正常外周带组织的ADCf[(3.90±0.40)×10-3 mm2/s]、f[(67.3±8.2)%]和ADCs[(1.51±0.36)×10-3 mm2/s]相比,前列腺炎的ADCf[(3.06±0.49)×10-3 mm2/s]、f[(47.9±3.9)%]和ADCs[(0.91±0.29)×10-3mm2/s]明显降低(P<0.01)。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时,ADC和ADC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约为0.96和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f和ADCf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低于ADC(P<0.01)。结论:双指数DWI可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炎性反应及正常组织提供特征性的参数ADCf、f和ADCs,且ADCf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病变的准确性与ADC相当。因此,双指数DWI对于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