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漏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乳糜瘘的报道较少,我院曾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6年7月~2008年6月本院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7例,术后出现乳糜漏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1—62岁。胰头癌1例,胆管癌2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扩大清扫淋巴结。切除范围包括胆囊、胆总管、胃远端、十二直肠、胰头、空肠上端。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胰十二指肠前方和后方的淋巴结、幽门淋巴结、胆管淋巴结、胰头上方和下方淋巴结、胰体淋巴结。吻合顺序为胰肠、胆肠、空肠侧侧、胃肠吻合。腹腔内常规放置2根引流管(放置于胆肠吻合口和胰肠吻合口附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栓塞化疗术(PV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并发症。 方法:80例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分成两组,PVCE组40例,行PVCE术。另外40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 结果:PVCE组临床有效率为82.5%,高于TACE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2.5%、62.5%及40.0%,TA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5.0%、52.5%及22.5%。PVCE组生存情况优于TACE组。 结论: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疗效确切,生存期优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兔VX2 肝癌模型制作进行改良,以用于介入治疗学研究,同时探讨瘤灶的CT 表现及CT 在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兔皮下使其成瘤并传代;新西兰兔24只,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于建模后7、14、21 d分别行超声、CT及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检测兔肝VX2 瘤灶,评估瘤灶生长变化;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评估影像检查结果。结果 24只(100%) 动物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全部成功。瘤灶以种植后2周CT显示最清楚和典型,直径1 cm~2 cm 左右,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楚。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富血供。而种植后超过3 周的肿瘤大部分发生坏死。结论 嵌插改良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在对瘤灶进行影像学评价上应尽量选择CT检查,接种后1 周左右的瘤灶较小而难以观察;2 周左右呈肝动脉源性血供丰富的约1 cm~2 cm的实体瘤,造影征像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3 周以上瘤灶大多出现明显示坏死;因此对1~2cm大小的兔VX2 肝癌瘤体,最适合行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肝癌(HCC)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的机制较为复杂.研究发现HCC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降解肝细胞周围基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的新技术、新方法。 方法 将新西兰兔30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为嵌插组、改良嵌插组和经皮穿剌组。分别按不同方法建立肝癌模型,于建模后第1、2、3周分别进行CT扫描,评估肿瘤大小。3周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肝脏成瘤及转移情况,比较各组转移率,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0只动物建模成功28只,成功率93%,经皮穿剌组有2只肝脏未见种植灶,嵌插组和改良嵌插组全部种植成功。改良嵌插组腹壁转移率显著低于嵌插组和经皮接种组。结论改良嵌插法3周内不会形成接种部位腹壁以及远处的转移,是一种理想的移植性肝癌模型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2-4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其中伴淋巴结转移9例、无转移24例。分别取癌组织(肝癌组)、癌边缘组织(癌边缘组)及癌以远(距肿瘤边缘10 cm以上)正常组织(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三组D2-40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D2-40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癌边缘组织内淋巴管生长密集区。癌边缘组发生转移者D2-40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P<0.05)。肝癌组未见明显微淋巴管,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边缘组及对照组。癌边缘组淋巴结转移者微淋巴管密度高于未转移者(P<0.05)。结论 D2-40可促进肝细胞癌转移,其机制为促进微淋巴管形成。D2-40表达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囊癌(以下简称胆囊癌PGC)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但因胆囊癌早期干扰诊断因素多,所以早期诊断困难,而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差、生存率低。因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多项研究显示RASSF1A及CyclinA2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本文就RASSF1A及CyclinA2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意义及相关性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介入途径多疗法、多基因联合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制备pCMV-p53质粒-脂质体复合物及浓缩的TK-CD逆转录病毒上清.新西兰大白兔50只建立兔肝癌模型.根据B超及CT扫描结果,选取肿瘤直径约2 cm的荷瘤兔4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第1组为单纯生理盐水治疗组(对照组);第2组为单纯超液化碘油栓塞组;第3组为超液化碘油+p53组;第4组为超液化碘油+TK/CD组;第5组为超液化碘油+p53+ TK/CD组.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成功并造影确定靶血管后,1.2F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透视监视下按分组缓慢灌注实验药品.各组瘤兔分别于介入术前、术后10 d行B超和CT扫描,检测肿瘤最大径(a)和最小径(b),计算肿瘤体积(V=ab2/2)及肿瘤生长率.介入手术后8周,动物脱颈处死(包括观察期内自然死亡的),行常规病理检查及生存期的观测.结果 成功建立兔肝癌模型,插管及介入治疗顺利.治疗前各组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10 d对肝脏肿瘤体积变化进行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均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其中碘油栓塞+联合基因治疗组的效果最为显著.2×2析因分析表明:p53基因、TK/CD基因与碘油栓塞结合均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二者之间无交互协同作用(P=0.793).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动物生存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多疗法、多基因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介入疗法可以为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给药方法及途径.碘油栓塞、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REX1/RAC1分子轴对人胆管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Ualcan和GEPIA 1.0数据库预测PREX1、PREX2和RAC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和生存曲线。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REX1、PREX2、RAC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和mRNA在胆管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CCK-8试剂盒、BrdU试剂盒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RBE细胞增殖、BrdU阳性细胞比例和克隆能力。采用划痕和Transwell分别检测RBE细胞迁移和侵袭。免疫荧光染色对E-cadherin和N-cadherin进行定位和定量。结果:Ualcan和GEPIA 1.0数据库预测发现,PREX1和RAC1在包括胆管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且高表达的PREX1和RAC1预示着胆管癌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率。此外,PREX1和RAC1在胆管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PREX1能够上调RAC1的表达水平。过表达或敲低PREX1增高或降低RBE细胞增殖、克隆能力、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结论:我们首次发现PREX1和RAC1在胆管癌样本中异常高表达,且PREX1/RAC1分子轴促进人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