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外源配体吡格列酮(Pio)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Pio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对Pio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Pio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GW9662可以部分拮抗Pio的增殖抑制效应,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利用pGCsi-PPARγ表达质粒将PPARγ基因沉默后,Pio在高浓度(20μmol/L)时亦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Pio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l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43.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炎症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尿酸钠(MSU)晶体诱导的炎症动物模型,探讨炎性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规律及其激动剂吡格列酮防治痛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相应部位注射MSU晶体制作大鼠急性腹膜炎和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在大鼠腹膜炎实验中,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PPARγ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规律,检测炎症诱导后4、8、24、48 h不同组别大鼠腹腔浸润的炎性细胞数变化,以评价吡格列酮的抗炎作用;在皮下气腔炎症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对小鼠皮下气腔炎症不同时间点浸润的炎性细胞数的影响.结果PPARγ在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MSU诱导的急性腹膜炎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中表达迅速降低,并与炎性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随炎症缓解而趋恢复.MSU诱发的腹膜炎自发缓解早于皮下气腔炎症.在大鼠腹膜炎模型,20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 h和8 h即可显著抑制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70.6%和64.5%;在小鼠皮下气腔炎症模型,20 mg·kg-1·d-1和10 mg·kg-1·d-1的吡格列酮在48 h方可显著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率分别为49.3%和42.4%,而4 mg·kg-1·d-1吡格列酮无明显作用.结论PPARγ参与了MSU诱导的痛风相关炎症过程.吡格列酮可减轻MSU诱导的动物体内炎症反应,该作用在MSU诱导的大鼠腹膜炎早期即可出现,而在小鼠皮下气腔模型诱导后48 h才表现出来.吡格列酮的上述抗炎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巨噬细胞实现.  相似文献   
44.
吡格列酮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肥大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1、0、20μmol/L)。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3H-亮氨酸掺入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特征性基因心钠肽(ANP),脑钠肽(BNP),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以及PPARγ的mRNA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后,心肌细胞表面积、ANP、BNP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增加;IL-1β,IL-6,MMP2,MMP9的mRNA表达也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降。吡格列酮可以逆转心肌细胞肥大,下调ANP、BNP和炎性细胞因子及MMPs的mRNA表达,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脂肪酸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机制。方法 以PAI-1启动子控制表达氯霉素转移乙酰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PAI-pCAT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并且部分共转染不同量的过氧化增殖物激活型肥体(PPAR)α或PPARγ表达载体。分别以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诱导转染细胞,酶联免疫吸附CAT表达量显示启动子片面转录活性。结果 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诱导以及增加PPARα表达可提高PAI-1启动子转录活性,硬脂酸诱导和增加PPARγ表达无影响。结论 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提高PAI-1转录活性诱导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此作用涉及PPARγα对PAI-1基因转录的诱导调节。  相似文献   
46.
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其通过调控细胞外的刺激信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的活化等多个信号传导环节,影响小三磷酸鸟苷结合蛋白、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途径的活性,增加一氧化氮水平并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从而阻止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脏疾病的死亡率。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为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建立胶原诱发关节炎(CIA)的DBA/1小鼠模型,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变化分别予以分析,为相关药物疗效评价提供合适模型。方法 将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在DBA/1小鼠尾根部2~3cm处皮内注射100μl混合乳剂,3周后再重复注射等量乳剂,动态观察小鼠的临床表现,如肿胀程度、炎症指数和体重变化等,对中晚期发病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在首次免疫后28d左右,胶原注射小鼠踝关节开始出现明显红肿,5~6周肿胀厚度达到最高为(3.42±0.34)mm,小鼠的CIA发生率为100%,病理学结果显示,患病关节表现出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软骨和骨骼破坏等较为典型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小鼠则无上述表现;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组小鼠的上述表现明显减轻。结论 DBA/1小鼠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可成功诱导CIA模型,而且发生率为100%,该模型在临床发病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方面,较充分模拟了人类RA的病变特征,适用于开展RA防治药物或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8.
49.
对基因突变检测的常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检测,异源双链核酸分子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HDA)蛋白截短试验(prtoein truncation test,PTT)和错配化学裂解法(chemical cleavage of mismatch,CCM)等进行了综述;详尽  相似文献   
50.
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探索尿酸钠(monosod ium urate,MSU)晶体的最佳诱导条件及炎症反应特点。方法:以改进方法制备MSU晶体,通过W istar大鼠单侧踝关节注入50μl不同浓度的MSU晶体诱导急性单关节炎,研究关节炎性变化与注入MSU剂量的关系;观测诱导关节炎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数、肿胀指数和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改进制备的MSU晶体呈骨针形,大小一致。5 mg/m l的MSU可导致明显的关节红肿。5~20 mg/m l范围内,关节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超过20 mg/m l后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不再随MSU注射用量的增加而加重,但可延长关节炎病程,并见关节腔内MSU晶体被大量蛋白样物质和炎性细胞包裹。将20 mg/m l的MSU注入大鼠踝关节可见迅速出现关节红肿和功能障碍,发生率100%;诱导后2 h出现,4 h表现明显,8~12 h达高峰期,24 h后自发减轻,5~6 d自行缓解;关节炎高峰期见三足步态,组织严重水肿,关节腔明显积液;关节液、关节滑膜及其周围组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较好地模拟了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结论:改进方法制备的晶体提高了实验可重复性,并可成功诱导典型的大鼠急性关节炎。MSU剂量以每个踝关节20 mg/m l×50μl为最佳。该模型适合于痛风的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