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5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东江惠州河流段人工基质附着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硅藻群落结构特征是反映河流水生态状态的重要生物指标,但我国多数河流中还缺少硅藻种类组成与季节变化的基本数据.2010年用瓷砖片作为人工基质研究东江惠州河流段附着硅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共鉴定出附着硅藻40属15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主要的优势属有曲壳藻属(Achnanthidium)、异极藻属(Gomphonema)、直链藻属(Melosira)、舟形藻属(Navicula)、菱形藻属(Nitzschia)、脆杆藻属(Synedra)等.Gomphonema parvulum和Nitzschia palea为该河流段的广泛性藻种,且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RDA分析表明,水温、DO、NH4+-N、PO34--P、电导率、pH值等对附着硅藻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在丰水期,水量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N.palea的相对丰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热带富营养化湖泊中浮游植物的脂肪酸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湖位于广东省.是一个热带地区的湖泊.本文测定和分析了该湖的两个子湖仙女湖和中心湖浮游植物群落的脂肪酸组成,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两个子湖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其中中心湖更严重.仙女湖的浮游植物群落以蓝藻为主导,而在中心湖则蓝藻或金藻占优势.浮游植物样品中检测到的脂肪酸碳链长为16碳到22碳.其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种类较少,均有3种;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相对较多.两个子湖的脂肪酸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高不饱和脂肪酸浓度相对较低.对于单一的脂肪酸种类来说,C16:0浓度最高,其浓度与蓝藻数量有很高的相关性(R^2=0.955,P=0.001),表明样品中的C16:0主要来源于蓝藻.而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的硅藻和隐藻生物量高时其浮游植物的EPA浓度也较高;在中心湖中高浓度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主要来源于金藻总之.两个子湖泊的脂肪酸组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3.
唐鹊辉  王妙  胡韧  韩博平  彭亮 《湖泊科学》2014,26(3):410-416
通过加标回收和野外水样测定,对用于淡水可溶性硅测定的4种比色法进行比较,同时研究了实验过程中玻璃容器对4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磷酸根离子对显色的干扰.结果表明:1,2,4氨基萘酚磺酸还原硅钼蓝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适合常规水样中可溶性硅的测定,最适检测浓度范围为0.05~20 mg/L;米吐尔还原硅钼蓝法和抗坏血酸还原硅钼蓝法灵敏度高但准确性低;硅钼黄法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测定过程所使用的玻璃容器对4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磷酸根离子的干扰能被消除.  相似文献   
44.
洪水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的物理与生物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快速演替.2010年9月,广东省大型水库——高州水库发生特大洪水.为了解洪水的生态效应,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高州水库湖沼学变量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大洪水期间,高州水库流域内大量泥沙等颗粒物进入水体,将原有有机物相对较多的沉积物覆盖,有助于减少营养盐的底泥释放,洪水后次年春季枯水期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降低(尤其是磷,总磷浓度低于0.01 mg/L).洪水过后水体中悬浮物的组成改变,在接下来的水体混合期间无机颗粒物的再悬浮导致水体透明度显著降低,但次年水库整体的透明度升高,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洪水事件导致的水体理化环境的改变使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由洪水前以群体蓝藻和大个体绿藻(H1和N A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转变为洪水后以中心纲浮游硅藻和甲藻(A、B和LO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而以往枯水期常有发生的粘质鱼腥藻等蓝藻水华在洪水后春季枯水期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45.
广东流溪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生物量谱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于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调查了流溪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建立后生浮游动物乍物量谱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后生浮游动物Sheldon型生物量谱并不是平谱,生物量随着浮游动物粒径(等效球体直径,ESD)的增大而增大.轮虫在粒径大小范围为50-160μm内生物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少;枝角类(100-512μm ESD)的生物量谱呈‘单峰型’.最大生物量出现在中等大小的粒径组(200-256μm).桡足类的生物量大约占总后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60%,为水库后生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粒径分布范围较宽,覆盖了轮虫和枝角类.总体而言,桡足类生物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河流区后生浮游动物标准生物量谱斜率为-0.75;湖泊区标准生物量谱斜率为-0.58在河流区.后生浮游动物生物量中轮虫和无节幼体所占的比例要高于湖泊区,而湖泊区温中剑水蚤和舌状叶镖水蚤的成体和晚期桡足幼体所占的比例高于河流区.由于河流区小个体的优势度大于湖泊区,因此河流区后生浮游动物标准谱的斜率小于湖泊区.从后生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看,湖泊区季节性变化不明显;河流区则变化显著,丰水期标准化谱的斜率大于-0.75.枯水期小于-0.75,斜率的变化与水位波动呈正相关关系.水库库盆的形状及水动力学的时空差异可能是影响浮游动物大小分布时空差异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6.
We collected centric diatom Stephanopyxis palmeriana samples in coastal waters of Xiamen for characteristic red light/far red light (R/FR) phytochrome reactions to identify its photoreceptor in the cours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re-illumination of 2-3h red light before darkness could induce sexualization of S.palmeriana, while the follow-up illumination of far red light could reverse the effect of red light, which is a featured reaction of phytochrome. The Southern Dot Blot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type of phytochrome that induces the sexualization. The result also showed high homogeneity of DNA fragment of S. palmeriana with phyB, but phyA. This means the photoreceptor in the process of sexual reproduction of S. palmeriana is phytochrome B (phyB).  相似文献   
47.
Numerical Study on Density Residual Currents of the Bohai Sea in Summ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2 tide and density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Blumberg and Mellor 3D nonlinear numerical coastal circulation model incorporating,Mellor and Yamada level 2.5 turbulent closure model.The tidal result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work.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nsity residual currents are robust in summer;and that at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well-mixed and stratified water,the horizontal velocity is high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is positive.  相似文献   
48.
蓝细菌CO2浓缩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普遍具有一种能提高细胞内的CO2 浓度 ,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顺利进行的生理机制 ,称为CO2 浓缩机制 (CO2 concentratingmechanism ,CCM )。CCM是藻类对低CO2 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CCM生物的一个主要生理特征为 :植物细胞对CO2 表现出很高的表观亲合力 ,即低浓度的CO2 就能满足其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而其体内催化CO2 固定的限速酶 ,Rubisco(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合酶 ) ,对CO2 的亲合力却很低 ,需要较高的CO2 浓度才能获得正常的反应速度[1] 。由于CCM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因而一直是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9.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一种入侵蓝藻,能够产生拟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有研究表明该藻已在我国广泛分布,更是华南地区常见的水华蓝藻,但目前对其产毒和起源还缺乏了解.本研究以中国广东省千灯湖分离出的10株拟柱孢藻为材料,对它们的生长、形态和产毒特性进行了观测,并构建了基于nif H和rpo C1基因的双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0株拟柱孢藻藻丝体形态均呈笔直型,除QDH1藻株外,其他的拟柱孢藻均可产生端生异形胞,厚壁孢子也常有出现;10藻株丝体的平均长度在41.0~77.7μm之间,宽度在2.433~3.125μm之间,它们的长宽比值差异显著.10藻株的比生长速率差异极显著,为0.075~0.174 d-1.检测发现10株藻中仅QDH7藻株可检测到6个CYN合成酶基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表明该藻株主要产生deoxy-CYN异构体,其浓度可达1745.19 ng/mL.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千灯湖的拟柱孢藻与澳大利亚、欧洲和国内其他地区的藻株同源性较高,但基于rpo C1和nif H基因不能区分千灯湖的产毒藻株和非产毒藻株.本研究证实了广东省水体中存在产毒拟柱孢藻,需防范这类新型产毒蓝藻水华所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0.
基于浓缩法的浮游植物定量数据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海玉  陈纯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15,27(5):776-782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相对准确地定量它们的数量是进一步进行水质评价和生态功能分析的基础.通过采集处于不同营养状态的水库和不同处理的围隔中的浮游植物,研究影响浓缩法定量浮游植物的因素,了解如何通过浓缩法来合理地定量浮游植物.分析浓缩倍数、样品的显微镜计数量、水体营养状态对浮游植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等定量参数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比较单个不同水体中重复(或平行)样品之间浮游植物丰度的差别.结果表明,基于浮游植物的显微镜计数效率与定量数据稳定性的综合考虑,选择计数4片×10格/片即可基本保证定量数据的稳定性;在保证正常镜检的基础上,考虑水体营养状态适当增加浓缩倍数能够提高定量数据的可靠性;在特别依赖生物量或稀有种进行水质评价时,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均需要增加样品的平行数来提高定量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