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1篇
地球科学   4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经过前期(1995~2000年)及近2 a对桂林盘龙洞13个滴水点的2 个水文年的滴水和现代碳酸钙沉积的动态监测, 发现现代洞穴碳酸钙(CaCO3)沉积有两种类型: ①常年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全年气候变化特征; ②季节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季节性气候变化特征。现代碳酸盐沉积监测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桂林盘龙洞外部峰体主要为C3植物(几乎没有C4植物), 现代沉积碳酸盐的δ13C记录显示, 在夏半年, 夏季风强、降水丰沛、生物的活动量大, 现代碳酸盐沉积量大,δ13C值则较偏负, 平均为-13.13‰; 现代碳酸盐的δ13C全年平均值为-12.23‰, 最负值达-14.5‰; 而在冬半年, 由于降水相对较少, 新沉积碳酸盐的δ13C值, 显示稍有增加(或偏正), 其δ13C值为-10‰~-11‰。此外, 当在降大雨或暴雨后(无论是在夏半年或是在冬半年), 滴水在滞后半个月或1个月后沉积形成的碳酸盐, 其δ13C值显示突然偏负, 主要反映的是降雨效应引起的CO2 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运用构造沉积学基本概念,在使用回剥法恢复古沉降速率和古构造活动速率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控坳断裂在断陷湖盆期的平面和垂向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将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构造样式相结合,认为不同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类型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坳陷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3.
通过对2007~2010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降水调查,进行了湖体总氮平衡分析,在充分调查现有与规划的各类型污染源总量控制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量化出具有空间分布的流域总氮污染削减率,利用构建的太湖流域及湖体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污染削减后的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场,并提出水质可控目标。结果表明:太湖出入水量共127.8亿m3,其中通过降水进入太湖的水量为24.9亿m3,占入湖总水量的19.5%;全年总氮收支量达到4.47万t,其中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总氮量为0.70万t,占入湖总通量的15.5%,可见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污染物不容忽视,其变化趋势与太湖地区降水特征相关性较好。同时通过模型推算,定出2015年太湖湖体不同功能区总氮的可控目标,整个湖体平均值约为2.3mg/L,为太湖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解决聊古1井断流问题,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先后引进、开发了人工激发引流观测技术和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技术.对天然自流观测系统、人工激发引流观测系统和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系统等3种不同取水模式下产出的气体观测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激发引流观测系统下气体观测动态特征年变比较明显,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系统下气体观测动态特征与天然自流状态下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5.
应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的思维,通过构造格架与地层格架的关联分析,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样式与过程、控制要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沉降史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古近纪可划分为4个次级构造幕。凹陷内断裂发育,同沉积断裂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凹陷内结构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断裂直接控制了局部构造带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展布特征。高柳断层是南堡凹陷内最为重要的二级断裂,其活动始于Es1沉积时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活动最为强烈。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高柳断层将凹陷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尤其在Ed3沉积期其强烈的翘倾作用使高柳地区成为一个孤立的湖盆,直接影响到了高柳地区的沉积充填。根据东营组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划分出4种断裂坡折带: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和反向断阶型,为研究南堡凹陷东营组同沉积断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6.
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地层沉积时期凹陷内火山活动剧烈.通过测井分析及地震解释表明,火山喷发物的岩性以玄武岩为主,形成于新近系早期.平面分布上具有东北薄、西南厚,纵向上具有多期叠置发育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大量的火山物质改变了凹陷的地貌形态,影响了后继河流相沉积地层的空间分布,在西部地区形成大量的地层圈闭.由于火山事件的热...  相似文献   
67.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建立了陵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Els3、ElS2和Elsl三个三级层序,其层序和体系域变化主要受控于凹陷内沉降中心的分布位置,沉积主要受控于盆地边缘的断坡带。每个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发育局限,海侵与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构成以扇三角洲、三角洲、滨海平原和浅海为主。探讨了沉积体系的演化,总结了其时空配置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8.
利用1961-2008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农业气象观测报表中早稻各个发育期的出现时间,从程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对比分析1961-1996年与1997-2008年两个时段早稻生长季的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1)低温阴雨危害明显减轻;(2) “五月寒”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危害北部地区;(3) “龙舟水”危害略有加重,降水集中期后推至6月中旬;(4)≥35℃高温热害加重.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为早稻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生产布局、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波场模拟与采集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  陶果  王兵  李卫  张绪健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9):2402-2409
应用三维非均匀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程序模拟了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的波场,考察了硬地层中单极子随钻声波测井响应及软地层中声源频率对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的影响;计算了接收阵列波形的时域相干谱及频散特征,结果表明随钻测井仪器居中时,在硬地层中可以直接利用单极子声系得到地层横波速度,但地层纵波受到钻铤波的极大干扰.而在软地层中可以利用单极子声系直接测得地层纵波速度,但地层横波速度则需要使用工作在较低频率下的四极子随钻声波仪来测得,此时测井频段又会落入钻井噪声频带而受到影响.为此本文提出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到钻铤波的影响,在实际测井中通过信号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在仪器本体上刻槽的方式来更完全地消除钻铤的影响.为了避免钻井噪声的影响,本文提出六极子随钻声波仪更适合软地层的横波测量.本文用数值实验结果来说明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0.
大港油田中部滩海新近纪古湖泊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中部滩海新近系层系是重要的油气后备勘探领域和战略接替区.前人普遍认为新近系层系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借鉴渤海海域浅层油气勘探经验, 基于遗迹组构、微古生物、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分析, 认为中部滩海东部发育开阔的古湖泊, 其证据为: 发育见于国内外浅湖环境的典型的Palaeophycus遗迹组构; 发现丰富的见于正常浅湖环境的浮游绿藻化石; 发现较多的仅分布在古代和现代湖泊中的介形类——Candona、Cypris; 干酪根类型、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也证明了古湖泊的存在.馆陶组中、晚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为湖泊逐渐扩张达到鼎盛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