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科学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 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相似文献   
82.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是研究和认识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在对雪峰造山带北段灰山港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变形体制、成因机制和加里东运动及印支运动构造线方向横向变化的成因.调查发现,区内存在两个角度不整合面,据此划分3个构造层,即加里东构造层(Nh~S1)、海西-印支构造层(D2~P...  相似文献   
83.
湘西南苗儿山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侵入于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苗儿山岩体主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  相似文献   
84.
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笔者等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他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① 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SE向挤压、晚三叠世NNW—SSE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SEE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SW向—NNE—SSW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② 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③ 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相似文献   
85.
湖南津市黄牯山第四纪泥砾混杂堆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省津市黄牯山发育一套泥砾混杂堆积,前人曾认为属冰川成因。近年笔者对该套堆积的沉积层序、结构组成、横向变化、砾石组构与表面特征等作了详细考察,发现堆积中下细上粗的层序特征,砾石扁平面的优选定向,沿层理经差异风化和磨蚀所形成的假"冰川擦痕",由壳状裂口经磨蚀、圆化所形成的凹面石,沉积体短距离内的相变,以及周边仅有低矮丘陵的地貌背景等,表明泥砾混杂堆积为泥石流产物,而不是冰川成因。  相似文献   
86.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厘定了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总体呈北东走向,自北西往南东依次由前缘逆断裂(螺丝桥断裂)、推覆体前带和上部滑脱构造、下断坡(铁铺坳-龙凤桥隐伏断裂)及推覆体后带、反冲断裂(中湾断裂)、后缘向斜等组成.在前缘断裂北西面发育青洞倒转向斜.后缘向斜呈向NW凸出的弧形,其中段发育丫江桥穹状隆起和印支期丫江桥花岗岩体.青洞向斜走向中分点、后缘向斜弧形前凸部位及丫江桥岩体(穹状隆起)中心组成NW向直线,并与丫江桥岩体长轴重合.基于以上特征,分析提出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及丫江桥穹状隆起和丫江桥岩体形成的动力机制:印支运动中在区域NW(W)向挤压下,发生深部和浅部滑脱以及沿下断坡的逆冲,形成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太湖推覆体向北西运动过程中存在自青洞向斜至丫江桥岩体的具有更强的挤压和更大距离滑移的中轴带,使丫江桥地区形成穹状隆起,并使后缘向斜轴迹因后拽牵引而组成-向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丫江桥穹状隆起区由于更强的挤压剪切作用及更大幅度的地壳增厚,深部地壳发生更大幅度的升温,在强挤压过后应力松弛环境下减压熔融、岩浆上侵而形成丫江桥花岗岩体.太湖逆冲推覆构造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87.
在湘东北岳阳-平江-带分布有许多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对其中的张邦源岩体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816±4.6)Ma的年龄.花岗岩体岩石基性程度较高,SiO2平均为70.25%;低钾高钙,CaO平均为2_38%;全碱较低,Na2o+K2O平均为5.97%,且Na2O>K2O;ASI值平均1.16(0.97~1.29).总体属镁质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系列.不相容元素RLb、Th含量较高,贫Ba和Nb.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平均130μg/g;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比值在6.76~8.50;铕亏损不明显,δEu值为0.54~0.78.εNd(t)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窄,为-1.5~1.6,T2DM1.35~1.60 Ga;δ18Ov-SMOW值为8.1‰~11.1‰.岩石具典型的Ⅰ型花岗岩或AcG型花岗岩特征,为壳-幔混合型成因,岩浆主要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并伴有地壳物质加入.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岛弧火山岩系,为会聚板块边缘(俯冲带)岩浆作用的产物,不具备地幔柱岩浆特性,不能作为Roinina超大陆裂解的标志.  相似文献   
88.
早中生代(晚印支-早燕山期)岳阳-赤壁断褶带位于江南造山带与中扬子前陆盆地交界地带.作者对该构造带进行了地表地质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构造剖面结构及构造变形动力机制.岳阳-赤壁断褶带自南而北可分为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桃花泉-肖家湾盖层滑脱褶皱带,以及赤壁-嘉鱼前陆盆地断-褶-盆构造带.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自南而北依次有郭镇向斜、官山背斜、临湘倒转向斜和聂市背斜,组成隔槽式褶皱组合.褶皱轴面多向南倾,褶皱变形面为南华系盖层与冷家溪群褶皱基底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和顺界面的滑脱断裂面.桃花泉-肖家湾盖层滑脱褶皱带主要发育轴面南倾倒转褶皱,褶皱波长较小,卷入地层为南华系-志留系以及上石炭统-中三叠统沉积盖层.赤壁-嘉鱼前陆盆地断-褶-盆构造带以南倾蒲圻断裂(江南断裂)为南部边界,发育T3-J2前陆盆地沉积,带内褶皱与断裂卷入地层包括沉积盖层以及T3-J2地层:南部断裂与褶皱轴面南倾.北部轴面近直立.自南西至北东,研究区内构造线走向由EW向渐变为NEE-NE向.上述构造分带及变形特征反映出自南向北的运动指向,表明岳阳-赤壁断褶带具前陆冲断带构造性质.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出发,以地表构造特征为依据,厘定了岳阳-赤壁地质剖面结构并进行了变形动力机制分析,认识如下:①自南而北、自下而上的多个滑脱层及其间的南倾逆断裂或断坡(主要为江南断裂)组成近似台阶状的逆冲断裂系统,从总体上控制了构造块体的滑移、逆冲以及相应的构造格架或变形分区.②郭镇向斜为基底滑脱褶皱,官山背斜具滑脱褶皱和断裂传播褶皱双重成因,聂市背斜为断裂转折褶皱;临湘向斜为受两侧背斜控制的被动向斜,由于弯滑褶皱作用在其两翼沿不整合界面形成滑脱断裂.③岳阳-临湘基底滑脱-逆冲带隔槽式褶皱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褶皱基底的滑脱和基底整体的水平压缩,其形成机制类似于肿缩式褶皱.最后讨论认为湘东北-鄂东南地区不存在大规模、长距离的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地表高程持续强烈抬升,在利用磷灰石FT年龄进行高原绝对隆升速率计算时应引入古地表高程参数,而通常使用的“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却没有考虑到不同时期的古地表高程问题。为此,笔者试提出高原隆升速率计算的“径迹年龄-海拔高程法”,即以同一参考质点(样品点)在不同时期的海拔高程差作为绝对抬升量,以绝对抬升量除以时间得出隆升速率。本文讨论了改进后方法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合理性。鉴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明显的脉动性与幕式作用特征,多数情况下FT年龄可能大致代表构造抬升与剥露事件的年代。  相似文献   
90.
昆仑山中段耸石山地区发育晚古生代花岗岩,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4类岩石组成。岩石低硅、低钾、贫碱、富钠,SiO2和K2O含量分别为56.42%-73.70%和1.70%-3.56%。Na2O+K2O平均6.13%,Na2O平均3.49%,K2O/Na2O比值0.51-0.99;富铝,Al2O3平均为14.90%。总体属镁质、准铝质-弱过铝质钙性-钙碱性花岗岩。Ba、U、Nb、Ta、Sr、P、Ti等表现为较明显但并不强烈的相对亏损,Rb、Th、K、La、Nd、(Zr+Hf+Sm)、(Y+Yb)等则相对富集。∑REE平均105μg/g;轻稀土富集,(La/Yb)N值平均13.91;Eu弱亏损或无亏损,6Eu值平均0.85。石英闪长岩在主要氧化物Harker图解中显著偏离演化线,且6Eu值最低;二长花岗岩6Eu值最高;岩石在C/MF—A/MF图解中落入不同区域;多种同分母的氧化物比值相关图中未一致显示线性相关,也未构成双曲线趋势;在La/Sm-La图解中4类花岗岩未构成分异演化趋势:花岗岩中发育岩浆混合成因镁铁质微粒包体等,说明花岗岩源岩和岩浆具多源性,岩浆形成过程中具岩浆混合作用。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氧化物与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及区域构造格局等,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