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科学   2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自动气象站设备经常被从交流电源线路感应进来的雷击而造成损坏,目前安装的各种防避雷器还不能完全有效防止该现象的发生。如果能用两组蓄电池,交替给设备供电,就能将交流电源与设备隔离,起到防止电源线感应来的雷电击毁设备的事故。设计开发的防雷电源切换器通过检测蓄电池的供电电压,控制两微型电机的正反转,再经电机的传动装置,带动接点移动,达到两组蓄电池交替供电和充电。调整电机的走动行程,可使充电器与设备的间距达到8~10 cm,起到了电源防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2.
新疆天山北坡中部一次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和石河子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11日发生在新疆天山北坡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巴尔喀什湖低涡的环流背景形势下,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0oC层和-20℃层的适宜高度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同时山区和平原交界处的地形和热力不稳定作用对对流风暴的触发和发展成为冰雹云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多普勒雷达PUP产品的分析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在组合反射率因子(CR)图出现了中心强度为63dBZ强对流单体和大面积〉50dBZ的强回波区;在反射率因子剖面(RCS)上表现为60dBZ强回波区的高度已达到5km,50dBZ强回波区的高度达到7.3km,整个回波顶高度达到12km的强回波墙,十分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在冰雹发生前期,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中气旋,促使对流风暴单体加强和维持;在冰雹形成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等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跃增及其密度〉3.5g/m3十分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3.
"藻白云岩"术语的提出已有五十年历史,震旦系藻白云岩以其巨大的厚度,精美的原生结构、构造,以及丰富的微生物化石和矿产资源而闻名,但至今其成因仍存在争议。以四川汉源-峨边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藻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的剖面、岩石学、原生构造特征,微观的白云石和微生物化石形态、原生结构特征,以及相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灯影组藻白云岩为一套在潮坪和潟湖环境下形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组合,以藻黏结型的叠层状、纹层状、葡萄状和均一状(藻)白云岩为主要的次级类型;藻白云岩中主要发育原生的隐晶状微生物白云石和次生的纤维状拟晶白云石,其形成与蓝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中度嗜盐好氧细菌和红藻等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密切相关:沉积-同生阶段,主要由微生物诱导矿化作用形成大量纳米似立方体粒状和(亚)微米级片状微生物白云石,同时共(伴)生纤维状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同生-准同生阶段,主要由微生物影响矿化作用形成纳米球粒状和微米级不规则状、球状和卵状微生物白云石,同时纤维状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因微生物催化矿化作用和拟晶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纤维状拟晶白云石;随后微生物白云石与拟晶白云石一起组成具纹层状、叠层状、均一状等构造的藻白云岩。对藻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矿物交互作用和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也为前寒武纪微生物矿化作用、微生物白云石和拟晶白云石研究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4.
利用库尔勒市2005-2013年暖季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当地大降水天气的发生的时间、强度特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对大降水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分型、找出了产生大降水的中尺度触发抬升机制,建立了大降水天气的三种概念模型。研究得到库尔勒大降水影响系统包括低槽或涡东移型、南北低槽汇合型、锋区南压型以及脊前短波槽或西北气流型四类,降水触发机制分为冷锋触发类、干线触发类以及混合触发类三种。结合大降水发生前的影响系统、发生时抬升触发机制和雷暴降水天气形成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以及大降水落区的显著特征的总结分析,归纳出包括了锋区急流类大降、低涡气旋类大降水以及低槽切变辐合线类大降水三种不同的库尔勒大降水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AR/ GFS的6h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和石河子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2年6月21日傍晚发生在新疆石河子地区沙漠边缘地带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部至蒙古西部的高空冷涡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影响系统;降雹区上空的辐合上升运动,低层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汇合、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出现为冰雹天气出现提供有利条件。弱回波区、超过8km的50dBz强回波墙、“逆风区”、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大值区,都对冰雹天气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6.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中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4段,白云岩相当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按成因可以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成岩白云岩两大类型,它们在岩石结构、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白云石化机理上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7.
湘西、桂北地区晚震旦世沉积了一大套层状硅岩。岩石由泥晶—微晶石英组成,几乎不含其他矿物。SiO_2含量介于92.64%~97.17%之间,平均95.29%,其他氧化物含量绝对值均很低,但Fe_2O_3、FeO、MnO含量相对富集,而Al_2O_3、TiO_2、MgO含量相对贫乏。岩石富含Ba、As、Sb、Ag、U等微量元素,其平均含量分别是地壳克拉克值的21.2、5.2、47.5、18.6、3.3倍,而其他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其地壳克拉克值。上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组成岩石的硅质矿物来源于热水。Fe/Ti、(Te+Mn)/Ti、Al(Al+Fe+Mn)及U/Th比值分别介于67~202、73~215、0.07~0.25、34.9~2.6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12、  相似文献   
13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T639客观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12月20-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雪天气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巴州降雪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这次寒潮降雪过程是北欧阻塞高压向东南衰退,导致脊前横槽转成竖槽东南移,高空冷空气南压至40°N附近,造成巴州强降温、强降雪等寒潮天气,降雪阶段关键影响系统是700 hPa上的冷暖切变和风场辐合,水汽主要源自中低层西北方的经向和低层东南方的纬向输送;后续的冷凝降雪和阴雪阶段天气局地特征明显,水汽源自850 hPa至近地层局地的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139.
本文采用基于决策树的人工智能方式,通过对点云数据分割、提取分割片轮廓,手动设置地物的约束条件来提取LiDAR点云中的地物。两组实验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成功提取点云数据中的建筑物、车辆等地物;要提高精度,需增加点云密度,因此本文方法适用于较平坦的城镇地区。  相似文献   
140.
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的函数关系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彦  彭军  游李伟  陈果 《沉积学报》2005,23(3):483-489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地层在相序、保存程度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在相域上的差别。结合Cross提出的地层基准面原理以及沉积物供给量、可容纳空间变化率、沉积物供给率和沉积通量的物理属性,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推导说明了其函数关系式,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并且对于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