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5篇
地球科学   1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1.
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变形特征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狼山群作为阿拉善地块东北部重要的前寒武系地层单元,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狼山西南段出露的新元古代狼山群进行构造地质试点填图、剖面测制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狼山群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变形时代和期次进行了初步划分。研究表明狼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构造(D1),第二期为近东西向的韧性右行走滑剪切(D2),第三期为北东向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活动对狼山群构造变形进行改造(D3)。结合该地区前人研究成果及年代学资料认为:新元古代狼山群同斜倒转褶皱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古生代晚期沿恩格尔乌缝合带与阿拉善地块北缘拼合,导致近南北向的构造挤压,在狼山地区形成了早期枢纽NEE-EW向的褶皱;晚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关闭后发生的板内变形在狼山地区形成韧性右行剪切;三叠纪中晚期韧性左行剪切形成北东向走滑断裂,并使早期形成的褶皱枢纽走向转为北东,奠定了狼山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2.
渤海海峡地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海峡区域进行了多条多道地震剖面探测。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剖面特征,划分6个地震地层单元U1-U6。其中U1为末次冰消期初期和全新世泥质沉积,大约形成于15ka至今。U2为晚更新世地层,大约形成于71ka至末次冰消期初。同时根据区域断裂系统特点,对该区断层分布特点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该区断层主要为正断层,海峡西侧分布较少,海峡东侧断点密集。除海峡东侧的2号测线中一条断裂断至海底外,其余全部断层均在T2反射界面以下,推测其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之前。  相似文献   
9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新生代早期该盆地顺时针的转动在西宁盆地中的基底中产生或复活了一些北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晚期(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边缘断裂持续强烈活动并伴随着一定的顺时针旋转,在盆地中形成一系列切割盆地基底的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盆地中不同方向次级断裂不同时间的发育与边界左行斜向剪切造成的变形类似。同时盆地中薄皮与厚皮构造共同发育为特征,不仅盆地盖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褶皱变形,而且沿着切割盆地内部的断裂,往往基底被抬升至地表,形成比较明显的基底卷入型褶皱。西宁盆地因此被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更小的次级盆地。而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变形同样具有以上特征,斜向挤压是该地区变形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长期的斜向挤压,造成了盆地内部与边界之间的应变分配,盆地内部基底隆起,并逐渐分割原先的大盆地。而热水—日月山断裂以及温泉断裂发育在海原断裂与昆仑山断裂之间的阶区,它们的活动和发育与边缘大型走滑断裂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压剪作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4.
前言     
正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相继开展了1∶20万、1∶5万、1∶25万等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取得丰富而又重要的成果,已成为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料。有关区域地质调查与填图的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完  相似文献   
95.
宁夏中南部古生代弧型构造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宁夏中南部地区在中奥陶世至泥盆纪是作为北祁连造山带北侧的弧后前陆盆地靠大陆一侧而存在的;由于在早古生代晚期该前陆盆地的关闭,该地区下古生界变形,发育明显的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一个大型的弧形构造,该弧形构造主要由弧形逆冲断层以及相关褶皱所组成,该构造弧顶指向北东,西翼宽、东翼窄,是加里东运动的组成部分,动力方向来自于南南西,即北祁连造山带。而卫宁北山地区的东西向构造仅仅是该弧形构造的一翼。新生代弧形构造是在古弧形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古构造。  相似文献   
96.
甘肃北山南缘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龙  张进  徐伟  刘志成 《地质论评》2019,65(4):825-838
在河西走廊北侧,北山南缘发现活动断裂,称之为北山南缘断裂。该断裂位于金塔县城北侧,距县城约50 km。断裂全长约18 km,整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西,倾角60°~80°。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错地貌,断裂走滑运动使得多条冲沟发生同步肘状水平位错,位错量4. 5~6. 2 m,平均位错量5. 2 m。断裂的北向逆冲形成清晰的线性陡坎,陡坎落差0. 2~1. 4 m。探槽揭露了至少2次快速滑动事件,较老的一次发生于距今30 ka之前,较新的一次发生在距今8. 4~3. 3 ka。结合卫星影像、地貌和探槽等证据,认为该断裂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有过活动,为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分量的活动断裂。该断裂的活动可能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扩展已穿越河西走廊,进入北山地区。  相似文献   
97.
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新生代发育有3期构造,分别为中新世NW-SE向挤压形成的逆断层,NNE向挤压形成的左行走滑断层以及晚新生代NW-SE向伸展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结合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新生代构造,认为狼山地区新生代断层的活动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逐步扩展、应力场逐渐调整有关。狼山山前正断层目前是一条贯通的断层,其演化基本符合恒定长度断层生长模型,断层中间部位滑动速率最大,向断层两侧逐渐递减。从不同方法得出的滑动速率来看,进入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结合阿拉善地块内部及东缘断层震源机制解以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认为河套—吉兰泰盆地和银川盆地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伸展盆地,两者通过构造转换带相连,转换区内断层表现为右行走滑。转换区5级以上地震可能是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近南北向右行断层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98.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壳形变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关震前地壳运动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中,强地震之前往往会出现走滑运动,垂直运动或蠕变加速,通过对易震区进行持续高精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可能鉴别出每一地震之前的地震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99.
一、概况应日本共荣商事株式会社和测机舍的邀请,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观测技术考察团一行四人,一九八○年十二月五日至二十七日在日本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由于日方安排周到,代表团成员积极努力,顺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务。考察团先后参观访问了四个地方:东京、京都、仙台、八丈岛,五所大学的有关研究部门,它们是:东北大学理学部、青叶山地震观测所,东京大学力武常次研究室,东京大学地  相似文献   
100.
张进  曲军峰 《地质学报》2022,96(1):4-24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地质学家,著名的地层学、古生物学家,其最后的26年在中国度过,是近代以来我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的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为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在华期间,葛利普先生先后出版大量论文、专著,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的区域地质,也建立起全球构造理论。基于归纳总结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提出“脉动理论”,确立了全球海平面升降的规律,并建立起基于海进、海退规律为基础的古生代构造-地层划分方案,成为现今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基于大陆漂移假说,分析演绎并建立“极控理论”,强调地壳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强调地槽的形成与水平构造运动有关,形成了原始的俯冲与海底扩张思想的萌芽。脉动理论和极控理论分别论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个理论互为补充,通过构造事件相联系,形成统一的葛利普的整体地球观。葛利普先生也是大陆漂移的热情支持者和推广者,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灵活的归纳和演绎贯穿其科学生涯的始终。他身残志坚,身处绝境而仍笔耕不辍;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敬仰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