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竞争捕食作用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竞争与捕食作用是调节湖泊和池塘等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动力,并且影响着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为了阐明生物因素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9-2010年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生物因素对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千岛湖1999、2004、2007-2010年的鲢鳙鱼生物量和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统计分析表明,1999年鲢鳙鱼的生物量约为2004、2007-2010年年平均生物量的1/5,而轮虫和桡足类生物量变化不大,枝角类中盔形溞密度下降.鲢鳙鱼放养后浮游植物密度下降,而大型浮游动物(如盔形溞)的密度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相一致,因此推断鲢鳙鱼的放养将对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鲢、鳙控藻问题:争议与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其根  张真 《湖泊科学》2016,28(3):463-475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向正在从污染控制走向湖泊的生态修复与管理,因此以鲢、鳙为主导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然而,鲢、鳙控藻的研究有成败两方面的案例,导致人们对能否利用鲢、鳙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过度增长的看法仍有分歧.本文通过对国内大量相关研究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导致鲢、鳙控藻试验产生不同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对鲢、鳙控藻研究可以得到的共识,以便为我国湖泊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7-2008年千岛湖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2008年对千岛湖水体中5个采样点(S1,S3,S4,S8,S9)的总氮、总磷、三态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等进行了不同深度的逐月监测,以研究探讨千岛湖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两年间总磷、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都呈现从上游(S1)至下游(S9)逐渐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汛期(3-7月)位于千岛湖上游新安江干流段的样点S1各种营养盐均为全年最高.但是2007年与2008年营养盐时空分布差异显著.2008年汛期(3-7月),S1的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2007年同期.相对于2007年,虽然2008年具有更高的温度,但没有增强水体热稳定性.2008年强对流天气一方面通过打破水体热分层和促进水体混合,另一方面通过雨水带来大量的地表营养盐来影响营养盐的分布.汛期高浓度的总磷在1-2个月内平均降低64.4%,最大降低88.6%,显示千岛湖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营养盐时空分布总体格局是由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而形成的,而极端天气能够改变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的鱼类多样性监测方法因具有灵敏度高、对目标生物无伤害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eDNA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宏条形码引物的选择,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引物,但较少有研究综合评估这些引物的检出效果。本研究评估了来自COICytb、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的29对鱼类eDNA宏条形码引物(包括本研究设计的2对和从国内外文献中引用的27对引物),首先基于计算机模拟PCR(in silico PCR)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中效果较好的17对引物开展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计算机模拟PCR结果良好的引物在进行高通量测序时并非全部表现良好,表明引物的筛选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模拟PCR;具有更长扩增片段长度的宏条形码引物并没有获得理想中更好的扩增效果,表现效果好的引物大多是扩增片段长度处于200~300 bp之间的引物;相对于COICytb而言,12S rRNA引物与16S rRNA引物均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适宜作为鱼类环境DNA宏条形码而用于鱼类多样性研究;同时,鉴于当前的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尚不完备以及不同引物的特性不同,使用多对引物将大大增加物种的检出概率和eDNA研究的可信性。本研究展示了eDNA在评估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力,有助于将来的鱼类eDNA研究,从而为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滴水湖设置8个采样点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共采集到25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3门6纲,其中甲壳纲8种(32%)、昆虫纲6种(24%)、寡毛纲和多毛纲各4种(16%)、双壳纲2种(8%)、蛭纲1种(4%)。日本旋卷蜾蠃蜚、微小摇蚊、背蚓虫、黄色羽摇蚊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10.5±107.64)ind./m2和(8.62±2.01)g/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季节和空间变化。RDA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CODMn、pH、溶解氧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日本旋卷蜾蠃蜚、日本大螯蜚、红裸须摇蚊和背蚓虫与溶解氧正相关,与营养盐水平和水温负相关,微小摇蚊和黄色羽摇蚊正好相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PI生物指数水质生物学评价表明,滴水湖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按季度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进行了取样调查,共发现浮游藻类164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隶属于8门90属,其中Anabaena bergii为新疆新记录种,两种硅藻Chaetocerns sp.和Thalassionema sp.属于海产种类.各季种类组成均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蓝藻门和裸藻门次之,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种类均比较少.秋季种类最多,有141种;其次是夏季和春季,分别为128种和121种;冬季种类最少,仅有95种.中华小尖头藻、微小四角藻、小形月牙藻、小球藻及尖针杆藻为全年可见优势种;肘状针杆藻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构成优势种群;扭曲蹄形藻和椭圆小球藻仅在夏季构成优势种群,而水溪绿球藻和粗刺四棘藻仅在冬季构成优势种群.藻类生物量周年变动模式为单峰型,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夏季(6.77mg/L).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45mg/L).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30年来,乌伦古湖浮游藻类不仅在种类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数量上也显著着一定的增长,并以绿藻和硅藻类群的增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