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科学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轮螺科(Architectonicidae)是一类成体螺壳右旋而面盘幼虫螺壳左旋的腹足类,其面盘幼虫在国内一直被误定为强卷螺属(Agadina)种类,归在螔螺科(Limacinidae)中。本文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和胚壳的形态特征,对轮螺科面盘幼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胚壳壳顶和脐孔的形态特征,面盘幼虫可大致分为2种明显不同的形态类型:形态类型I的个体壳扁,壳顶凹陷,脐孔形状规则,圆而深;形态类型II的个体壳顶突出,脐孔形状不规则,浅或深,肛区龙骨有或无。GMYC(GeneralizedMixedYuleCoalescent)和ABGD(AutomaticBarcodingGapDiscovery)分析显示,轮螺科面盘幼虫16S rRNA基因的50种单倍型形成19个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s,MOTUs),同一MOTU的幼虫具有相同的胚壳形态。其中,11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8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I。此外,不同MOTUs的面盘幼虫,其软体部黑色幼体器官(Black Larval Organ)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轮螺面盘幼虫的形态具有种或属特异性。轮螺科面盘幼虫单倍型形成的MOTU数量明显多于国内目前已记录的物种数,其种类多样性可能被低估。基于16SrRNA序列能直接鉴定到种的仅Psilaxisradiatus和配景轮螺(Architectonica perspectiva)2种。本文也从分子水平订正了国内长期以来的分类错误。  相似文献   
62.
针对执行A~*算法的计算机资源消耗随网格规模的扩大而急剧增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邻接节点聚合的多层级MQA-A~*(multiscale quarter aggregation-A~*)栅格路径规划算法。算法聚合邻接节点为抽象节点,从原始栅格地图起始逐层构造高层级抽象地图,通过A~*算法在高层级抽象地图上规划粗糙路径,并基于抽象网格内部连通属性及抽象网格间的连接信息将粗糙路径向低层级抽象地图逐层细化,最终得到原始栅格地图上的路径规划方案。实验结果表明,MQA-A~*栅格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在保障规划路径长度的基础上大幅缩减计算机的内存消耗及算法计算时间,高层级抽象网格上的MQA-A~*算法的计算加速比随扩展节点占比提升而提高。  相似文献   
63.
近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所谓的环球或环极地分布的广布种实际上包含着一些局限性分布的隐存种,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本文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龟螺属(Cavolinia)和小龟螺属(Diacavolinia)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数据不支持小龟螺属形态种的划分,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D. grayi、D. vanutrechti、D. pacifica、D. elegans、D. angulosa等多个形态种可能属同一个种,即长吻小龟螺(D. longirostris)。COI基因数据也不支持钩龟螺(C. uncinata)亚种和变形的划分。许多形态特征不能作为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区分依据。钩龟螺、球龟螺(C. globulosa)和长吻小龟螺在COI系统树中均形成2个地理支系,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西北太平洋海域长吻小龟螺的核基因组中存在线粒体假基因,对DNA条形码分析产生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64.
杨熙  余威  何静  黄盛 《海洋科学》2022,46(11):116-125
本研究对海南黎安港海草床碳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我国南海区近岸现存海草床总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黎安港海草床中海草植物碳储量、100cm深度沉积物碳储量和总碳储量分别为(179.75±102.28)Mg C、(7795.86±2923.75)Mg C和(7975.61±2907.15)Mg C;南海区近岸现存海草床总储碳量约为357008.86Mg C。研究发现,黎安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0.56%±0.25%,海草植物储碳密度为(1.60±0.91)Mg C·ha-1,100 cm深度沉积物储碳密度为(69.61±26.11)Mg C·ha-1,均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值(分别为2.50%、2.52Mg C·ha-1和139.70Mg C·ha-1)。黎安港有些裸滩区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碳密度要高于相邻的海草生长区,鉴于海草生长区与其周边一些裸滩区域存在有机碳的交换转移,建议将海草生长区周边的一些裸滩区沉积物碳储量也纳入海草床总碳储量。  相似文献   
65.
北京市通州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随着通州区经济发展,用水量逐步增加,地下水的过量超采所导致的地面沉降,给城市的规划建设、国民经济造成了诸多影响.采用MAPGIS空间分析法对通州区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旨在为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掌握重庆市雷电活动规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及ArcGIS软件,对2008—2019年ADTD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重庆市地闪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雷电流幅值、陡度的分布特征和累积概率分布函数。结果表明:重庆市平均每年发生地闪2.08×10^(5)次,其中负地闪占95.7%;地闪频次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3.04×10^(5)次,最少年为1.27×10^(5)次,月分布呈单峰型,7—8月为雷电高发期,占全年的57.9%,日变化呈双峰型,负地闪在夜间03时及下午17时到达峰值,正地闪峰值出现时间比负地闪要晚1—2 h,且午后的峰值远小于夜间;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山脉的交汇处及台地—丘陵向山地的过渡地带;江津北部至重庆中心城区、开州南部至万州北部、忠县南部至石柱西部、永川南部—荣昌至大足西部为地闪密度大值区,密度普遍大于3次·km^(-2)·a^(-1),局部大于6次·km^(-2)·a^(-1);总地闪平均幅值为37.9 kA,其中10—50 kA的部分占80.1%,概率峰值则出现在28 kA;总地闪平均陡度为10.1 kA·μs^(-1),其中5—20 kA·μs^(-1)部分占92%,概率峰值出现在8 kA·μs^(-1)。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得到总地闪幅值及陡度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观测值和拟合值基本一致,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67.
基于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四川省38个站点降水资料,结合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典型年份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旱转涝事件多于涝转旱事件,但发生旱转涝事件的可能性和强度降低,而涝转旱年强度更强;2)旱转涝年的旱期与涝转旱的涝期相比,前者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不易将南海及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四川,降水偏少偏旱,而后者中高纬槽脊波动剧烈,在高原东南侧低值系统与副高的配合下,有利于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在四川地区形成降水;而旱转涝年涝期与涝转旱年旱期相比,环流经向运动偏强,中高纬槽脊波动明显,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与低纬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降水,降水偏多偏涝。  相似文献   
68.
非饱和土降雨诱发塌陷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些土体塌陷由降雨诱发,特别是久旱无雨后突降暴雨,有时会导致岩溶塌陷成群出现。同样,在干旱季节农田灌溉也会导致塌陷大量出现,可见塌陷的产生与土壤的干湿状态密切相关。自然土层接近地表部位为非饱和的包气带,以下才是饱水带,大气降雨及农田灌溉水入渗地下要有一个由非饱和带向饱水带运动的过程。由于土体为固气液和收缩膜四相体系,在地表水入渗地下的过程中,入渗的水峰会对土体结构中的气体产生驱动作用,对固体骨架也会产生动力作用。本文采用非饱和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非饱和土中吸力和水压传递机理以及降雨诱发塌陷进行了分析,并按提出的成因机制对暴雨诱发塌陷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9.
70.
郭东晖  李刚  何静 《海洋与湖沼》2012,43(3):584-588
根据2007-2011年每年春季在珠江口中东部水域6个站位的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水母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春季水母种类组成上以软水母为主,总种类数在2007-2009年略有下降(平均为13种),2010年下降明显,仅为7种,而2011年大幅增至18种。软水母和栉水母在水母总丰度中占有较大比例,2007-2010年水母平均丰度为91.77ind/m3,2011年水母数量急剧上升,高达1185.07ind/m3,其中河口半咸淡水种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和近岸暖水种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增加尤为明显;浮游动物总丰度中水母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0.5%上升至2011年的51.1%。地理分布上,水母密集区主要位于调查区域的中北部;环境因素如表层叶绿素a、桡足类丰度、地形和潮汐等对水母的集群现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