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基于2003—2017年新疆64个气象站点大风资料,以累积大风天数、连续大风天数、大风集中期和集中度为指标,探究该区大风天数的集中程度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 新疆年内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4~7月,连续大风天数主要以1~3 d为主。(2) 近15 a来,大风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减少,频次越高递减幅度越大,但有趋向冬季、极端发展的趋势。(3) 空间尺度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北疆和东疆,而连续3 d以上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山谷地区。(4) 2003—2017年新疆地区年内大风天气分布总体在逐渐集中,集中期在逐渐提前。(5) 南疆和北疆西部以及东疆中东部年内大风天气分布较为分散,南疆南部和北部较为集中。(6) 南疆东南、北疆北部和东疆东北大风天气年内集中时段相对较早,南疆西北、东疆西部相对较迟。(7) 新疆地区大风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域位于南疆南部和中部,低低聚集区域位于北疆和东疆的北部。  相似文献   
12.
何毅 《地下水》2011,(6):142-144
阶段性是描述河流水沙丰枯变化持续长度的主要特征.利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M ann-Kendall方法(简称M-K检验方法)、距平累积曲线法和以自然年代为阶段分析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探讨黄河干流水沙变化的阶段性.数据系列至2008年,大多数数据长达50多年.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发现,边坡后缘往往存在拉应力区。拉应力区的存在会影响边坡的稳定性,而地震荷载的存在会放大这种影响。分析拉应力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当前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对强度准则中抗拉强度进行折减(即张拉截断)。文章通过极限分析上限原理和拟静力法,推导出边坡临界加速度计算方程。以边坡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位移系数为基础,输入实测地震波,采用改进的Newmark法对边坡进行位移分析。文章算例的结果表明:拉应力区的存在会大大降低边坡临界加速度,土体在完全张拉截断下的临界加速度对边坡可能会产生超过50%的折减。拉应力区的存在也可以使永久位移达到传统的摩尔库伦理论计算值的2倍之多。文中所有的结果皆以图表形式展示,非常便于理解以及读取数据。   相似文献   
14.
1960-2013年南北疆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毅  杨太保  陈杰  冀琴  王凯 《干旱区地理》2015,38(2):249-259
利用较为均匀分布在新疆的45个气象站1960-2013年平均风速数据,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50 a来南北疆平均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13年南北疆地区年平均风速分别以0.15 m·s-1·(10 a)-1和0.14 m·s-1·(10 a)-1的速率显著降低,1960-1990年南北疆年均风速分别以0.21 m·s-1·(10 a)和0.18 m·s-1·(10 a)-1速率降低;1991-2013年北疆以0.01 m·s-1·(10 a)-1的速率下降,而南疆却以0.17 m·s-1·(10 a)-1的速率上升,各季节风速变化趋势与年序列相似。(2)四季中,南北疆的年递减率均是夏季最为显著,北疆是冬季变化不明显,而南疆其余各季节相差不大。(3)从空间分布上显示,北疆各站点总体较南疆明显,低海拔区递减幅度较大。(4)风速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南北疆的平均风速均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北疆春、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冬季,南疆春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夏、秋和冬季。(5)Morlet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疆风速变化均存在4 a、8 a及15~20 a左右的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各季节表现出强弱不一致,体现出季节性变化。(6)城市化发展对风速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风速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变暖才是造成风速减小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能有效反应滑坡形变过程。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通渭县发生山体滑坡,但该滑坡灾前是否已经发生缓慢形变以及滑坡原因值得追溯和探讨。文中基于欧洲航天局发布的哨兵一号升/降轨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分析甘肃通渭滑坡灾前二维形变特征以及滑动的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9月—2019...  相似文献   
16.
利用SBAS-InSAR技术和覆盖贝鲁特港口Sentinel-1B影像,对2020年8月4日发生的贝鲁特港口大爆炸进行形变追溯分析,并结合光学影像与SBAS-InSAR测量结果对大爆炸周围建筑受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之前地表存在微弱的形变,大爆炸致使爆炸中心和周围产生了严重的形变。300m缓冲区内的大型仓库被夷为平地,爆炸中心产生了直径为140m的大坑;300~500m范围内仓库损坏严重,岸堤形变量小;500~1000m范围内的建筑在爆炸中受损程度较小。该研究探索了SBAS-InSAR技术在特大爆炸灾害监测领域的适用性,为类似大爆炸灾害的评估与追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博格达峰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冰川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冰川普遍发生了退缩,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尤为突出.本文首先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进行研究,同时应用Landsat l-4、5、7MSS、TM/ETM+影像分析1972-2013年博格达峰区冰川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冰川变化与该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60-2013年研究区气温、降水变化倾向分别为0.19℃/10 a和12.4 mm/l0 a;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突变.气温主要表现为8~10 a的周期,降水周期性较差.目前处于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期;②1972-2013年冰川面积减少46.71±1.32 km2,年均退缩率为0.66%±0.02%,冰川退缩趋势明显.其中1972-1990年,冰川年均退缩率为0.44%±0.03%;近20年来冰川退缩加剧,年均退缩率达到0.78%±0.09%;③通过分形理论对研究区冰川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预计未来冰川消融率将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状态;④对比中国西部各地区冰川的变化,发现该地区冰川退缩和其他区域退缩速率相吻合;⑤1990年之前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共同控制,1990年之后冰川退缩主要由气温上升引起.  相似文献   
18.
何毅  杨旺  朱庆 《测绘学报》2024,(3):435-449
InSAR相位解缠的质量直接影响地形高程或地表形变的反演精度。传统的基于非机器学习模型的相位解缠方法(如基于路径跟踪或最小范数)在低相干性或相位梯度较大(干涉条纹密集)的区域难以获得正确解缠结果。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在非线性表示和特征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研究中,InSAR相位解缠可视为图像回归。本文提出基于R2AU-Net深度神经网络的InSAR相位解缠方法。首先,基于数学分形法模拟成对的缠绕和解缠相位,避免了外部DEM合成相位时引入的固有误差和残缺问题,保持了地貌特征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得到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集。然后,基于传统的U-Net模型构建R2AU-Net相位解缠模型,该模型结合注意力机制增强了模型对于卷积特征筛选能力,提高了在低相干或条纹密集区域的解缠性能;使用循环残差卷积结构,避免了梯度消失问题,增强了模型特征表示能力。最后,利用模拟和真实数据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R2AU-Net相位解缠模型能够更有效地保留地形高程或真实地表形变信息,提高了解缠结果的可靠性,在性能表现上优于Goldstein枝切法、SNAPHU方法及CNN和U-Net相位...  相似文献   
19.
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毅特 《云南地质》1996,15(4):319-329
东川铜矿是全国著名的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岩浆成矿、同生沉积成矿、沉积—改造成矿等多种观点。笔者涉于研究课题,在分析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强调海底火山—喷气及海底喷流热卤水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川铜矿的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何毅特 《地质论评》1965,23(5):423-425
一、矿区地质概况本区位于康滇地轴东部。次级隆起的南缘。隆起与凹陷间以一东西向深断裂为界。断裂以北普遍分布着前震旦纪昆阳群,断裂以南则以震旦纪至中生代的地层为主。断裂线上尚见有海西期辉长岩、辉绿玢岩及玄武岩出露。本文拟述之铜矿床是赋存于上震旦统底部的沉积中——受改造矿床。矿层的产状平缓,倾角一般为10—30°。其下覆之昆阳群褶皱强烈,倾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